发布日期:2025-01-04 15:57 点击次数:125
以人为本 为人厚德 为医精诚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读本——八一骨科医院 卷首语中医国粹 源远流长 伏羲制针 神农尝药 岐黄著典 仲景传方扁鹊华佗 世代景仰 名医辈出 普济四方 驱瘟救厄 延寿保康何氏之祖 源出蒙古 世代为医 精擅骨科 随军入川 定居少城传承四世 始至大成 融汇中西 海纳百川 开宗立派 巴蜀扬名昔在公元 一九八一 何氏天佐 入伍从军 体工诊所 草创初成砥砺五载 事业日兴 发展升级 兴建医院 丙寅之秋 八一乃成部队骨科 始开先河 中西结合 医术精良 妙手仁心 声名远扬大医精诚 德艺馨香 传道授业 硕果满仓 骏马腾飞 再书华章继承传统 重在发扬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扬我国粹 做大做强医者任重 救死扶伤 呼吁同仁 唯德是尚 待患如亲 敬若高堂省病诊疾 色脉审详 话语轻柔 举止端庄 详察病候 纤毫勿枉下方施药 切莫乖张 不矜己功 谦谦为良 院训铭心 医道无疆展望未来 路远且长 志同心齐 院兴大昌 走向世界 再创辉煌核心价值篇一、什么是中医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表述中医药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最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就是:一、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表达了中医的世界观。二、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表达了中医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三、指导解决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中和中庸思想,以及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辩证施治的原则和“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治疗方法,表达了中医的方法论。四、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表达了中医修德处世的思想观念。中医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其价值理想, 是要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高度协调的关系, 并以这种和谐境界为“至善”, 从至善中去寻求“至美”。可以说, 和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这一原则和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整体的世界观及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一起,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用“仁、和、精、诚”四字概括,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共有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会使医院职工大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三、八一骨科医院简介八一骨科医院建于1986年10月,非编事业单位,迄今全靠自收自支建院、营运和发展。原隶属于成都军区政治部,2016年1月转隶成都军区善后工作办公室。占地8.82亩,医疗用房3.5万平方米,数据库内在编正式职工18人,聘用人员546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31人,中级职称40人,不含护理类人员),其中技术人员占比60%,展开住院床位820张,拥有医疗设备总价值5千余万元。目前医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22个,职能部门9个,省级课题18项、已有2项结题,省级重点专科2个,国家首批中医学术流派1个,四川省名中医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2人,已成功申报举办全国性继续教育5项,省级继续教育8项。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何氏骨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传承保护单位和传习基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注册医疗机构。2016年1月承担国家下达的对口帮扶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民族医院任务。目前医疗业务、医保业务、卫生执法、非遗保护、扶贫攻坚、学术流派建设等均接受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年门诊量30多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近2万人次,病人均系地方病员。四、八一骨科医院建院宗旨救死扶伤 患者至上救死扶伤:以此为宗旨要求医院员工要有全心全意为军民服务的精神,尽力抢救生命,照顾受伤患者。患者至上:要求全体员工树立奉献仁慈之心,无论贫富、认真聆听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权利,尊重生命。 五、八一骨科医院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 为人厚德 为医精诚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根本”。医院的建设、发展、管理等活动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人为本,同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也是一脉相承的。把以人为本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为人厚德,“厚德”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该句展示医院重视自身道德建设,不断追求最高服务水准,通过长期修炼成就济世才能。为医精诚,“大医精诚”出自我国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以此要求医院员工要以精湛的诊疗技术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为患者服务,简而言之,就是精通医术,诚心救人。 六、八一骨科医院愿景弘扬何氏骨科文化 创一流中医骨伤三甲医院医院愿景是全体员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一致共识,并为之奋斗的未来方向,体现了医院的社会价值、功能定位和追求目标。弘扬何氏骨科文化,体现了医院团结奋进,精益求精,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明确了医院在繁荣中医药文化、发展祖国传统医药学的历史和社会责任,彰显了医院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勇于担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 七、八一骨科医院发展战略突出何氏骨科流派品牌强化管理 注重人才 完善技术 优质服务以五项手段:品牌、管理、人才、技术、服务来最终达到打造全军一流中医骨伤三甲医院的战略目标。 八、八一骨科医院院训爱院如家 荣辱与共弘扬何氏骨科 造福人类爱院如家,凝心聚力、提升素养、树立形象、推动医院全面发展。以爱院为主题,打造富有特色的医院文化;以荣院为目标,打造品牌服务理念。爱院如家,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创先争优,给力共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弘扬何氏骨科,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 九、八一骨科医院院徽 院徽释义:八一骨科医院院徽以外方内圆、天地阴阳、何氏骨科为主题表现手法,将中国“医家思想”、“阴阳鱼”与“何氏骨科”有机结合,升华了中医人文的精神。整体图案“外方内圆”,体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治事合乎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行方”被古人视为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圆中 “阴阳鱼”上下分开, “何氏骨科”居中,即表达了天地、阴阳的关系,也体现了何氏骨科“以人为本,为人厚德,为医精诚”的医院核心价值观。院徽简洁而深刻,见证了全体医院人对院训中“弘扬何氏骨科,造福人类”精神的追随,是医院愿景的象征、自信的展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文化中的完美延展。十、八一骨科医院院歌注:院歌的歌名为:仁心仁术为军民(歌词内的仁心仁术“为人民”改为“为军民”。十一、八一骨科医院管理制度八一骨科医院员工行为规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要求,为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丰富医院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经医院办公会讨论决定,特制订员工行为规范。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行为规范是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广大职工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第二条 本行为规范是医院各类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行为准则。第二章 各类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第三条 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秉承“以人为本,为人厚德,为医精诚”的中医精神,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第四条 文明行医,依法行医,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坚持在法律、制度、规范允许行为内执业。第五条 礼貌用语,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言语、举止和行为与从事的工作相适应。第六条 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乐于奉献,不谋私利,严禁收受红包和回扣。第七条 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益,保守病人的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第八条 互尊互学,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维护医院和行业的社会形象。第九条 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精心钻研医术,对工作精益求精。 第十条 按规定着装,佩戴工作牌,重大活动中按要求着装。第十一条 恪尽职守,遵时守责,准时到岗服务。第十二条 厉行节约,严格遵守节约型医院的各项要求。第三章 医师行为规范第十三条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各级医师认真履行规定的职责,尽职尽责为病人服务,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方便病人就医。第十四条 关心、爱护、尊重病人,不泄露病人的隐私,自觉维护病人的合法权利。第十五条 严格依法执业,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积极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第十六条 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抢救急、危重病人。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把好医疗服务质量关,做到及时准确地记录病历等医疗文件。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第十七条 在诊疗过程中,使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第十八条 在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未经医院批准并征得病人或者家属同意,不对病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第十九条 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病人涉嫌伤害以及非正常死亡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实事求是地出具医学证明文件。第二十条 遵守医师职业道德,不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病人财物或者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第四章 护理人员行为规范第二十一条 忠于护理事业,尽心尽责地履行护理职责,热情、细心护理每一位病人,为病人排忧解难,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切实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分级护理。第二十二条 尊重病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 对病人一视同仁,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十三条 刻苦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学习新技术,提高护理业务水平。第二十四条 医护密切合作,认真执行医嘱,按时巡视病人,细致观察病情。协助医师向病人作必要的解释、说明工作,消除病人顾虑,使病人配合治疗。第二十五条 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一旦发生差错事故,要按规定及时报告。第二十六条 主动向病人宣传卫生保健科普知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为病人创造整洁、宁静、温馨的诊疗环境。第二十七条 在护理活动中, 坚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语言文明,热情耐心。第五章 医技人员行为规范第二十八条 树立为临床服务的观念,面向临床,主动配合临床各科室,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十九条 热情服务,病人至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及时出具检查报告,缩短病人诊疗时间。第三十条 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认真履行职责。检查前向病人详细交待检查注意事项;检查时细心检查可疑部位,避免差错;检查后认真登记检查结果,及时发送检查报告。第三十一条 努力钻研业务,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开发诊断、治疗新项目,满足临床医疗发展的需要。 第三十二条 建立技术档案,管好医疗设备,认真做好医疗器械的供应、保养和检修工作。第三十三条 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采购、保管、销售制度和制剂操作规程,保证药品和制剂质量,管好麻醉、剧毒和贵重药品。第六章 后勤人员行为规范第三十四条 热爱后勤工作,努力学习有关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本职业务技能,主动为临床第一线及医院各部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做到下收、下送、下修,保证水、电、气正常供应。第三十五条 厉行节约,堵塞漏洞,严防浪费。认真做好设备和物资的计划、审核、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发放、报废、清点、回收等工作,为医院当好家、理好财。第三十六条 爱护公物,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执行污水污物处理规定,保持医院环境清洁整齐优美。第三十七条 做好防火、防盗、防毒等安全保卫工作。第七章 行政管理人员行为规范第三十八条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带头遵纪守法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医疗第一线服务的思想,带领员工做好各项工作。第三十九条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办事公道,带头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第四十条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平等待人,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注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第四十一条 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责,真抓实干,密切配合。熟练掌握本职业务,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各种信息,做到情况心中有数,决策科学正确,解决问题及时,工作讲究实效。第四十二条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学习,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院工作水平。第八章 附则第四十三条 本行为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八一骨科医院2010年12月6日文化传承篇一、何氏骨科流派历史起源何氏骨科由何氏先辈特呼尔氏创立。特呼尔氏系蒙古族医武世家,每代均有任军中医官者。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奉世祖福临(顺治),由满州进山海关入中原,时任军中医官的何氏先辈随军迁徙。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因与准噶尔作战,调荆州满蒙族混合编制的驻防八旗官兵3000名进驻四川,何氏先辈随军到成都。1721年(康熙六十年)战事平息,应四川巡抚年羹尧奏,选留官兵匠役2100余名永驻成都,何氏先辈因之定居西蜀少城(今成都市柿子巷)。因属八旗统辖,故称“旗人”,何氏家族系镶兰旗、三甲。其第三代传人何兴仁,曾任成都西较场八旗军医官。历代相传,丰富发展:何氏骨科因其先辈在随军转战中广泛接触满、汉族文化,而逐渐融蒙、满、汉族传统骨伤科学及其武学为一炉;至第四代何仁甫,始汲西医学之长处,因医理医技自成体系,临床疗效蜚声遐尔,为发展四川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故二十世纪上叶即成为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 何氏开派,功在四代:第四代传人何仁甫(1895-1969),字同良,号白玉山人,四川名医。其生平事迹载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近现代人名录》、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和成都市满族蒙古族编纂组编印的《成都满蒙族志》。何仁甫自幼从父何兴仁学医习武。幼年启蒙于成都市蜀华街前清秀才瑞炳麟开办的私塾;民国初年就读成都储才中学;中学毕业后入成都春熙路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合格后由该会 推荐到华西协和医院(今华西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青年时期先后拜满、蒙骨科名医开长斋、春三爷与擅长治疗骨结核、骨髓炎的汉族名医徐寿仙、著名拳师马震江、马镇江为师。他中西文化根底坚实,全面继承何氏骨科,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具“不囿经典,独树一帜”之学术风格,撰有《特呼尔正骨手法》、《无暇斋正骨经验》、《仁济医话》等著述。他一生以“继承何氏骨科祖传医术,济世活人”为志,勤于实践,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奠定了何氏骨科理、法、方药体系日臻完善并在四川地区自成一派之基础;医术精湛,扶伤济贫,淡薄名利,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尊敬。他谨守祖训,将何氏骨科只传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第五代传人——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弘扬传承,始集大成。第五代传人现均系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其中何天祥,何天佐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何天祥,系四川省舞蹈损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及四川省人大代表,创建四川天祥骨科医院,著有《中国艺术形体损伤学》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进步奖,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及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何天佐,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文职将军(中将),高级技术专家、主任医师,1986年创建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1988年创建海南骨科医院并任院长至今。著有何氏骨科当代学术标志性专著《何氏骨科学》,取得何氏骨科首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家新药批准文号”,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多次荣立军功;何天祺,系四川省政府科技团顾问,四川何氏骨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创建四川何氏骨科医院并任院长至今。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劳动模范”奖章,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何氏骨科第四代、第五代传人为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已载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巴蜀史志》,并享有“一门四父子,都是大医家”、“托举起了当今西部中医骨科学的辉煌”、“创立了中国骨科学的奇迹”等赞誉。蒙古世医,代有传人。何氏骨科,造福人类。——四川何氏骨科流派史料馆碑记二、何氏骨科流派发展谱系根据《成都满蒙族志》等关于何氏骨科流派历史史料,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谱系如下:二十世纪上叶,因第四代传人何仁甫的诊疗效果众口赞誉,医理医技自成一派,故何氏骨科由此成为成都四大中医骨科流派之一,何仁甫是何氏骨科在成都地区唯一的开派人,是使何氏骨科疗效和学术闻名四川、走向全国、远播海外的奠基人。 三、何氏骨科流派名医简介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四川何氏骨科流派创始人何仁甫何仁甫 (1895-1969)据《成都满蒙族志》、《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史略》和《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何氏骨科史料辑(1)》等史料记载,作为20世纪上叶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的何氏骨科,其代表人物为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即“何氏开派,功在四代”。何仁甫,1895年7月─1969年4月,字同良,号白玉山人,蒙古族,祖姓特呼尔,四川成都人。秉承祖传 学术开派何仁甫生长于蒙古族医武世家,自幼从父何兴仁学医习武。幼年启蒙于成都市蜀华街前清秀才瑞炳麟开办的私塾;民国初年就读成都储才中学;中学毕业曾入成都春熙路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合格后由该会推荐到华西协和医院(今华西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除跟随父亲学习何氏骨科祖传医术之外,青年时期还先后拜满、蒙族骨科名医开长斋、春三爷,汉族擅长治疗骨结核、骨髓炎的中医外科名医徐寿仙和著名拳师马震江、马镇江为师。严格的家教和苦学,同时吸取了西方医学的营养,使何仁甫在青少年时期便奠定了何氏骨科承前启后的坚实基础。“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他继承了祖传何氏骨科精髓,有“不囿经典,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使何氏骨科形成开派之势,不断发展。他在悬壶济世不断总结临床学术经验的同时,潜心研究并著述――《特呼尔正骨手法》、《无暇斋正骨经验》、《仁济医话》等。这些著述体现了何仁甫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医理医技特色。何仁甫对古代医典注重“取其精华,去芜存真”,他对所学医经范围、版本和方法均慎密选择。《仁济医话》云:“内、难经典,本经及历代骨科外科专著必读,而历代骨科外科专著版本繁杂,当认真选择,避免误读疏漏或谬误之版本,如读明代《外科正宗》的后世版本,应读清代徐大椿批注的《徐批外科正宗》。”在勤求古训的同时,他强调医术只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切忌墨守成规,勿做井底之蛙”。何氏骨科,历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何氏开派,功在四代,何仁甫作为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全面继承何氏骨科的根本,经认真研究不断实践,特别是在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医治疗骨科疾病的经验,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何氏骨科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开创了中医骨科的著名学派。同时,他谨守祖训,言传身教,将其心得只传授给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和五子何天祺,为何氏骨科的传承何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辨证诊断 中西合参何仁甫主张诊病“须中西合参”(《仁济医话》)。 尤为强调“汲取西医仪器检测之长处”,但同时须结合临床症状细审,“不可依赖仪器”(《仁济医话》)。如成都簇桥病员赖安年,右跟骨开放性损伤一月后求治于何仁甫,虽然X线检查提示骨质无异常,但有局部红肿、脉数、舌红、苔黄腻、小便黄、大便结等湿热毒邪附骨之症,何仁甫经仔细诊断后,按骨髓炎治疗而愈。他在骨科疾病分类上,首先分为“骨伤、骨病”,再将骨伤分为“软伤、硬伤”。对于骨病,他专门强调骨病与中医外科之痈、疽、疮、疡应严加区分,不可混为一谈(《无暇斋正骨经验》)。正骨手法 得心应手何仁甫恪守家族传统,主张蒙古族骨科医生“应当医武不分家”,为医之时,习武强身,他长于气功和单刀。他常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怕苦,文艺界“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常规,深研武术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腿,与观察骨伤骨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一样,都需要功在平素。骨科医生只有具备了健壮的体魄,才能避免实施正骨手法时力不从心或虎头蛇尾。因此过硬的武功是骨科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武功扎实,用力得当,一人即可实施正骨手法治疗。实施正骨手法,他强调“手法如书法,手到、心到、气到,才能心手合一,运用自如”(《特呼尔正骨手法》)。施法时注意尽可能减轻病员痛苦,“切忌伤而再伤”,应做到“气沉丹田,力透肱腕,劲达指端,视之不见,触之如电”(《特呼尔正骨手法》)。手法得当。才能奏立竿见影之效。1952年,成都群众京剧团副团长筱虎辰练功损伤腰部不能动弹,又因演出在即,团里非常着急,遂由人背至何仁甫家请其治疗,何诊断为腰椎小关节紊乱,施以手法整复,筱当即就能站立走动,保证了及时演出。1963年荀慧生剧团在蓉演出,鼓师刘某因腰椎间盘脱出而不能动弹,演出在即,全团为此十分着急,经何仁甫以手法治疗一次,次日刘即参加了演出,为此,时任团长、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专门在成都锦江宾馆宴谢何仁甫,并致公函云:“……妙手伸来百骨痊。”遣方用药 贵在精活论及遣方用药,何仁甫认为“全在一个活”字。他说:“同属砖瓦木料,何以能造万千风格之庙宇殿堂,匠心独运是其故也。”(《无暇斋正骨经验》)而“活”字,当依具体伤病而论,如治损伤,“当辨筋伤骨伤、气伤血伤。孰轻孰重,药有轻重之别;甚或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固定之方,不能应万变之疾”(《无暇斋正骨经验》)。以外用药物为主治疗骨伤骨病,是何仁甫的一大特色,他认为“局部用药,直达病所,效速而无伤阴败胃之弊”(《仁济医话》)。在用药方面,他严格遵循祖传方药,对祖传特殊药物坚持自己栽种、采集、炮制,如接骨要药“仙桃草”,他事先观察其生长情况,直至“小满”节前夕,先以白酒喷于草上的小桃子,使桃内小虫不致逃遁,旋即剪下小桃子并捣烂入药,效专力宏;又如何氏骨科丹药,也是按祖传验方选药和炼制。他认为“药物乃疗伤之工具,医不精药则不足为医”(《仁济医话》)。何氏骨科方药独特的临床疗效,集中体现在骨科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老红军杨胜喜,抗战时期从马背上摔下致腰部受伤,经多次治疗未愈,行走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慕名请何仁甫诊治,何仁甫诊断为陈旧性第一、二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广泛骨质增生症,以何氏骨科药物和手法治疗半年痊愈,使之不仅恢复了正常行走,而且可骑自行车。1962年,四川省体委田经队运动健将姜永华“跟腱撕裂”,在成都多处治疗一年之久未愈,难以训练和参赛,省体委领导及病员本人十分着急,遂送到何仁甫家治疗,何仁甫以何氏骨科手法和药物精心治疗二月而愈,不仅使姜永华重返赛场,并且于1963年一举打破女子800米跑全国纪录。贵州省遵义市京剧团武功演员何坤强,排练“后空翻”时头部触地致“第四颈椎骨折伴脱位”,昏迷不醒,抢救脱险后不能活动,几家大医院诊断有可能“高位截瘫”,经何仁甫施以何氏骨科手法和药物治疗三月痊愈。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仅成都市京剧团、评剧团,成都群众京剧团、四川青年川剧团及省外剧团演员,以及四川省和成都市体委运动员因骨伤而送何仁甫诊疗治愈者数以百计。成都群众京剧团赠匾“再世华佗,演员救星”。一代名医 淡薄名利作为一代名医,何仁甫的一生不求虚名,潜心济世。1936年,国民党第29军慕名礼聘何仁甫任国术教官兼军医顾问,他深感为医者当以济世活人为人生要旨,同时不习惯军营生活,故两年后即毅然辞去官职,回家行医和潜心研究、总结何氏骨科的实践经验。何仁甫在家行医虽从不挂牌,亦无任何诊所标志,但求治病员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邀请何仁甫为首批会员。“文革”期间,以何仁甫为首的何氏家族受到极大冲击和迫害,被抄四次抄家,医武世家历代相传的家谱和大量的典籍、手稿等亦受损毁。尽管如此,何仁甫弘扬何氏骨科、发展中华医学的初衷不改,在坎坷的晚年,坚持治病救人,培养第五代传人。按照“父子相传,不传外人”的习俗和何氏家规,何仁甫将何氏骨科医术及其平生所学,只传给了自己三个有志继承何氏祖传医术的儿子──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淡泊明志”是何仁甫的做人准则。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坚持“济世活人”的志向。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免收药费,而且慷慨资助。1952年,家住成都半边桥街的妇女钟素清患右膝、踝关节骨结核,右足背穿孔七处,臭脓污秽终日流溢不断,经多方医治并花了许多钱,却一直未愈,经济上的拮据和身体上痛苦,使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企图服灭鼠药自杀,何仁甫为其免费治愈。1956年,家住东大街的女孩子汪琳患右化脓性髋关节炎和右股骨骨髓炎三年未愈。花去大量医药费,家中已无力持续治疗,汪骨瘦如柴,痛苦不堪,也经何仁甫为其免费诊疗直至痊愈。家住成都同仁路35号的48岁妇女杨宗敬,因车祸致骨盆粉碎性骨折,家境贫寒,无钱医治,亦经何仁甫为其免费治愈。类似情况不胜枚举。通过自制药品少收或不收费救治的病员难以计数,无数病员视他为救命恩人,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普通百姓的广泛赞誉和尊敬。1969年何仁甫病故,葬于成都市三圣乡凉风顶,2003年迁至成都市郫县安德镇安隆村“何氏骨科史料馆”。自他逝世后,知晓他的人们深深地怀念他,每逢清明时节,受惠于他和仰慕他的人们常自发地为他扫墓祭祀,延续至今。何仁甫医学手稿何氏骨科第五代传人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三个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76.7岁,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50—70年,均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其中二人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荣誉证书,一人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证书。何天祥何天祥 男,生于1923年12月,蒙古族,研究员,四川天祥骨科医院名誉院长、四川省舞蹈损伤研究所所长。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何氏)骨科第五代和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全国著名骨科专家。自幼随父何仁甫(已故蜀中名医)学医行医已60个春秋,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四川省首批百名名老中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民族模范、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三届人大代表等。中国艺术医学协会副会长、国际艺术医学协会会员、文化部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自然科学中医系列及四川省中医药高级技术职称评委。擅长治疗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舞蹈损伤等,著有《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被多个世界及国家专业刊物收录登载。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应邀赴美、以、德、英等国、台湾及香港、澳门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何天祥(1923- )全面继承与发扬了祖传医理医术,创研了按力学原理整复骨折脱位的手法,因人因伤量体施法,动静结合,用药侧重外治,固定因形制器,不长期机械固定,作茧自缚;选择舞蹈动作,科学锻炼,康复功能,使病人痛苦少、愈合快、功能康复好;并结合长期为演员、运动员等防治损伤的经验与系统研究,提出了通医懂舞、医舞结合、寓舞于医及临场(训练场等)征兆性诊断等新观念、新学说和好(治疗质量好、治后经得起大运动量考验)、快(治疗速度快、以免影响形体发胖与生活质量)、美(保持形体美)等新疗法。在我国开创了中医艺术医学新学科,填补了中医学在艺术领域里的一项空白。多次应邀赴美国、以色列、新加坡、澳大利亚及港、澳、台等讲学、义诊,已在国内外造成广泛影响。治疗了来自国内外的骨伤骨病患者(遍及中央、地方领导及欧、美、亚、非四大洲病员)近百万人次,有效率达95%以上,已治愈演员、运动员200多人的损伤后,在国内外大赛中夺得金牌。“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有多项属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五”期间又有成果已向文化部请奖;先后发表于国内外医学杂志论文、大量医学科普文章、编著《何氏骨科学》、《艺术医学》讲义三部,出版《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疗学》专著等获最佳图书奖、科技进步奖等;受文化部、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少数民族卫生发展促进会等委托,在成都举办了“全国首届艺术形体损伤防治培训班”、“台湾舞蹈演员艺术形体损伤短训班”及“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骨科医生培训班”等,培养了众多艺术医学及骨科人才,学员中有的已是医院骨干,有的已晋升正高,如继承人何浚治主任医师已成为新一代名医于1995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由于多次拒绝国外高薪挽留,美国、以色列医生Ken rose、Tova tarry Mush及德国医学博士Karl Zippelius等均来四川学习何氏骨科手法,让他们回国从事中医治疗,更利于弘扬祖国医学走向世界。由于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何氏骨科第五代嫡传传人之一的何天祥,具有独特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及卓著的诊疗效果,2009年“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已获入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牌保护其传承发展。何天祥被认定为四川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获四川省文化厅授牌。 何天佐何天佐 男,生于1941年2月,蒙古族,大学学历,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何氏)骨科第五代和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解放军文职一级、技术一级,军队高级技术专家,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院长、中医骨科主任医师,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兼主任,四川仁甫何氏骨科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何天佐(1941-2018 )师出名门何天佐自幼跟随父亲学医习武,耳濡目染,对医学兴趣甚浓,在大学求学期间,他将课余时间大量用于攻读中医药典籍和西医基础理论书籍。因病辍学后,即随父行医,在父亲的严格训导下,从实践中细心领悟并娴熟地掌握了祖传医理医技,深得真传。1981年11月,已在成都中医骨科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他,被成都军区作为骨科人才特征入伍。以医为本何天佐入伍后任成都军区体工大队军医。1986年10月,经上级批准,由何天佐以军区体工队卫生所为基础,创建了全军第一所骨科专科医院----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1988年6月,响应国家开发、建设海南特区的号召,何天佐又创建海南骨科医院。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曾连续9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海南骨科医院由当地政府授予“百名驻琼先进企业”称号。何天佐注重实践、科学管理,医院充满生机和活力。医院坚持“以何氏骨科为主导,中西医结合”的技术特色和发展方向,实现了“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军民服务”的建院宗旨。他在工作中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常从早晨7:00工作到夜间10:00,超负荷劳作,每逢周一、三、五上门诊,慕名求医者常在半夜就排队候诊,面对病员的需求和信赖,他累而无怨。周二、四、六住院部查房和处理院务,已经成为他的工作习惯。在部队的30多年间他未休过一次(军官)假。员工们甚至热心的病员们都担心他累坏身体,常劝说:“何院长您年逾古稀,千万要保重健康。”而他却凭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信念,依然坚持长时间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何天佐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病员的广泛赞誉,先后收到军地病员感谢信30000余封、锦旗1000余面。《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成都晚报》、《海南日报》和中央、四川、海南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100多次报道何天佐及医院的先进事迹。何天佐自幼跟随父亲何仁甫学医习武功深面壁何天佐他坚持科技强军、科技兴医的信念。大胆实践、反复验证,博采历代骨科名派之长,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潜心研究,创立了若干新的诊疗原理,发明了一系列新的技术、药物,使何氏骨科流派学术体系日臻完善,将其从传统的中医骨科学派提升到逐步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崭新高度,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为中医骨科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贡献之一是研制新药和获得专利。1992年,何天佐主持的“何氏骨科系列药品开发研究”课题,被国家科委列入“八五”星火计划项目。他根据何氏祖传秘方,应用现代中医药研制技术,研制的“消肿镇痛膏”和“强腰壮骨膏”,经新药评审专家鉴定认为:何氏药膏采用现代高分子材料作基质,生产工艺先进,消除了传统膏剂存放期短、使用不方便和橡胶膏剂易致敏等弊端,填补了中药制剂的有关空白,2001年获得国家新药批准文号,并均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是何氏骨科数百年发展史上首次获得国家批准的新药和知识产权专利。迄今投放市场,应用1000多万贴,以“疗效显著、安全便捷”的特点,受到广大病员的信赖。特别是经全军有关医疗单位使用证实,确认何氏膏药用于部队平时训练中发生的有关创伤,治疗及时、显效迅速,适用于部队平时或战时卫勤保障药品。贡献之二是著书立说。1990——1995年,何天佐历时五载,撰写了100余万字的《何氏骨科学》,由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上、下卷)。2009年,该专著经何天佐修订,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他根据历代祖传经验和50余年的临床实践,应用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和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既概括和阐释了何氏骨科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学术特色,又提出了“骨伤、骨病、先天骨疾患”的骨科疾病分类,以及“治骨先治肉”、“损伤一证,固从血论,更当重气”、“骨伤手法在先,骨病药物为主”、“分部位联合用药”、“联合外固定”、“瞬间复位法”、“夹脊振抖法”等若干新的诊疗原理及方法。这是四川何氏骨科流派发展史上全面阐述何氏骨科技术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经解放军成都医学情报检索中心查新证实,在全国以姓氏出版学术专著者,至今确属少见。该书被同行专家评价为四川何氏骨科流派的当代学术标志,以“不囿经典、理论新颖”、“中西结合、技术独特”的学术特色,引起中外学者关注,何天佐因之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特色医药合作中心顾问”。贡献之三是科研出硕果。1996---2000年,获军队科技成果奖和国际学术交流奖有8项。他承担的强腰壮骨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骨科联合外固定法及其临床应用、何氏夹脊振抖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何氏“治骨先治肉”理论及其应用等科研课题和学术专著---《何氏骨科学》,先后获得军队科技成果奖;何氏骨科外用膏药与学术论文《何氏治骨先治肉原理及应用》,1997年获美国纽约国际传统医学杰出产品金奖和杰出论文奖;消肿镇痛膏、强腰壮骨膏获2000年度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何天佐编写出版《何氏骨科学》贡献之四是将何氏骨科学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多次出席全军、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应邀赴朝鲜、新加坡讲学。尤其是在医学界有关专业的三次高峰会上,在充分展示家传绝技,提高何氏骨科知名度的同时,更为振兴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一是1988年5月,代表成都军区,出席全军骨伤推拿专业学术交流大会,现场演示何氏骨科医理医技。大会为他接来一位患“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病员,病员难以行走,被两人搀扶到场,当场施用“夹脊振抖法”仅治疗2分钟,病员立即就能站立并独自绕场行走。聚会全军的骨科专家、同行无不为何氏骨科的神奇疗效、他的精湛医术而惊叹,到场的杨得志总长和总部领导都予以赞扬。二是1990年9月,代表军队参加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并作为“全国百名特邀专家”为第13届亚运会现场义诊。何氏骨科精湛的医术受到中外同行及病员高度赞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对此作了何天佐的专题报道。三是1996年10月,何天佐作为我军代表和军委确定的全军10名中医专家(成都军区仅1名),代表我军出席了“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这是世界性的军事医学学术交流盛会,大会期间何天佐现场演示了何氏骨科医理医技,其精湛的医术和成功的演示,受到中外专家学者和军委领导的高度称赞,独具特色的何氏骨科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由于他的学识、医技、医德和名望,受聘或被推选担任众多兼职:中国中医研究院特色医药合作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疼痛研究会理事、海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骨伤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军区中医学会副会长、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大医院顾问、香港国际高新技术投资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加拿大传统医学研究会顾问,以及四川省荥经县人民医院、金堂县中医医院、通江县中医医院、成都市清白江区骨科医院和福建省厦门市开元区骨伤骨病专科医院、湖南省长沙惠民医院名誉院长。何天佐部分获奖证书桃李芬芳“科学没有疆界,知识造福人类。”正是这种思想境界,使何天佐打破家规,无私奉献,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中医骨科人材。解放军总后卫生部自1989年起,连续13年举办“全军何氏正骨学习班”和师带徒学习班,学员来自全军各军、兵种,每届都由何天佐主讲和临床带教。为全军培养富有何氏骨科技术特色的中医骨科临床技术骨干300余名。在坚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中,接收了省内外数十家医疗单位临床进修生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系、重庆万州中医学校、成都中医学校毕业实习生达1000余人,学员遍布全川近百个单位。他把为国家为军队培养人材,视为为何氏骨科培养新一代传人,无保留地将祖传医术和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军地学员。他的言传身教、尽心竭力,使许多学员学有所成。如1990年“第二届全军何氏正骨学习班”学员李澄清,学成归队后坚持应用,于1994年部队转业到福建漳州老家某医院工作,他继续应用何氏骨科技术,很快成为当地的骨科名医,工作不足一年,即被厦门市以“具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才”调入,经过6年奋斗,他将厦门市开元区悟村卫生所骨科门诊,发展成为该市首家具有何氏骨科技术特色的骨科专科医院----厦门思明区梧村骨科医院(原厦门市开元区骨科医院),并任该院院长。弟子彭先昆副主任医师,现移居美国,已成为美国休斯顿中医师协会会员。军内外、海内外的新一代四川何氏骨流派传承人,坚持应用何氏骨科技术为社会和部队服务,创造出显著的社会、技术、军事和经济效益。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于1997年任命何天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淡泊明志何天佐入伍32年,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成都军区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科技强军先进个人;担任两届四川省人大代表;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晋升文职一级,2008年晋升军队专业技术一级,成为军队高级技术专家。他既珍惜荣誉,又秉承了父辈淡薄名利的品质,虽然年逾古稀,依然忘我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挤时间抓教学、搞科研、著书立说、交流学术,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生信念,开始新的思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力日趋强盛的时代,祖国传统医药学该怎样抓住发展机遇?如何应对我国加入WTO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先后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思明区梧村骨科医院、海南骨科医院、湖南衡阳市康阳骨科医院、益阳亚东康复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等,加强医疗技术协作关系;与四川厚生天佐药业有限公司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何氏骨科新药;与四川全兴集团联合开发何氏骨科保健酒。何氏骨科流派迈上了跨行业、跨区域,多层次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何天佐使何氏骨科流派在传承和发展中,构筑了西有巴蜀基地、北有首都据点、南有琼州窗口,网络全国、辐射海外的发展平台,由单纯的诊疗体系向着以医药为龙头的综合性事业发展。何天琪何天祺 男,生于1946年10月,蒙古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何氏)骨科第五代和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四川何氏骨科医院院长、中医骨科主任医师,四川何氏骨科研究所所长,四川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骨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教授级注册咨询师,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骨科专业硕士导师;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市何氏中医医疗中心高级顾问;美国东西中医针灸联合会理事、特邀教授、德国柏林中医学院特邀教授、美国纽约中国传统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新大中医保健学院骨科顾问;曾任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骨伤骨病专科医院院长(后更名为四川何氏骨科医院)。成都科大硕士论文答辩主席,成都高新科技中心研究员、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名誉教授。何天祺自幼随父学医、行医四十余年,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何氏骨科流派的整套理论和技术,并与现代医学理论及气功相结合。内外用药、正骨推拿按摩手法独特,其学术特点将骨科疾病在国内国际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分为骨伤、骨病两大类进行诊治和研究。使无外力伤害所发生的筋骨关节疼痛有了明确分类归属,分类丰富完善了传统骨科范围,提高了诊治骨科疾病的医技能力。骨伤类的诊治他不仅重视骨折的复位和早期愈合,而且特别重视骨折愈合后功能力量恢复的综合性治疗,减少后遗症。他尤其擅长医治关节部位的复杂骨折、脊柱骨折、股骨颈骨折、习惯性脱位和半月板损伤等骨伤重症。何天琪(1946-)他结合国际国内运动健身所造成的运动损伤进行了重点研究。参加了第三、四、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国家棒球队、曲棍球队的运动医疗工作,为不少国家优秀运动员治愈了运动损伤。骨病类的研究结合了现代伏案等工作特点,形成的职业骨病和随现代大自然环境变化所形成的骨病,制定了何氏骨科特色的治疗方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治疗颈椎病、慢性腰腿痛、增生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老年骨质疏松脱钙、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坐骨神经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骨膜炎、重型肩周炎、痛风等疑难骨病。在推拿手法上,他采用经络推拿,穴位指针按摩等,手法独特,灵活自如,气劲结合,力透肌肤,患者无痛感,配以祖传秘方配制的按摩药液,外敷中药,内服药丸,疗效显著,被誉为“骨科圣手”。学医行医四十余年,诊治患者60余万人次,有效率97.6%,治愈率87.9%。病人遍及全国,国外有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被美国东西针灸联合会聘为特邀教授,授予“骨科泰斗”的金字扁额。1990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邀请,作为四川中医界唯一骨科代表,参加亚运会在京举办的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百名中医专家特邀门诊并获得荣誉证书。2004年9月,何天祺作为中医界全国劳模代表,再次参加国庆55周年庆祝活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国务院评定为对国家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授予终身享有政府津贴的国家级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务院“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奖章,首届四川省名中医称号。1985年自筹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由个人集资、经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注册非营利性、具有何氏骨科流派特色的专科医院。以何氏骨科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风,深得患者的信赖和认同。何天祺先后被收入香港《广角镜》主编李国强等著的《中国当代名人录》、《广角镜》杂志第225期以整四页作了专栏介绍。1994年被选入中国作协和香港世界文库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当代名人录》(中国卷);《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业绩名典》(中国卷);《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纪珍藏版。他被国际互联网注册为全球寻医问药名医。2000年被当代名医特医选编工作委员会评为“世纪名医”称号。 三、何氏骨科流派主要特色(一)、历代连续,活态传承,脉络清晰据《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史略》、《成都满蒙族志》、《巴蜀史志》、《成都少城史料》、《四川卫生年鉴》等记载,作为医武世家的蒙古族特呼尔氏家族(汉姓何氏),每代人之中都有人在军队里从事骨科诊疗和武术教练。公元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遵从世祖福临(顺治)命令,率领满蒙族混合编制的八旗军从满州入山海关、进中原,当时在军中担任军医的何氏先辈随军入关。1718年(康熙五十年)因与准噶尔作战的需要,清政府从驻防在湖北境内(原荆州)的满族和蒙古族混合编制八旗军之中,抽调3000名官兵进驻四川,何氏先辈随军到四川成都。1721年(康熙六十年)战事平息,清朝政府批准四川巡抚年羹尧的奏请,从进驻四川的军队中选留官兵匠役2100余名永驻成都,何氏先辈随军定居成都市柿子巷(原西蜀少城),因居住汉族区域,故特呼尔氏家族由此以汉姓何氏称谓,属八旗统辖,统称“旗人”,何氏家族系镶蓝旗、三甲。何氏骨科第三代传人何兴仁,曾任成都西较场八旗军军医。何氏先辈在随军辗转迁徙的过程中,广泛接触满、汉、回族文化,使何氏骨科逐渐融蒙、满、汉、回等民族的传统骨伤科及其武学为一体,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传至第四代传人何仁甫,何氏骨科开始汲取西医学。由于何氏骨科的理法方药和医疗实践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以及临床疗效优良,赢得广大同行认可和社会广泛赞誉,因此,何氏骨科于二十世纪上叶,以何仁甫为代表,成为四川著名中医骨科流派之一。何氏骨科作为何氏家族的祖传医术,其传承方式与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一样,主要以“师带徒”的方式,迄今已活态、连续传至第七代,传承脉络清晰(参见《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谱系》)。 (二)、医理医技,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四川何氏骨科流派的学术思想、理法方药原理的阐释,集中体现在其代表性传承人何天佐所著《何氏骨科学》之中。该书分为中医古籍版和人民卫生版两个版本。中医古籍版,即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6月出版的《何氏骨科学·上卷》, 1995年12月出版的《何氏骨科学·下卷》,上下卷共七篇、二十四章、1056千字。人民卫生版,即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9年9月出版的《何氏骨科学》,共七篇、二十六章、1236千字。该版本新增“首诊检查”、“导引”两章,增加了临床病例分析。此按人民卫生版作一介绍。1.主要内容第一篇“何氏骨科概论”。从学术源流、理论特色、首诊检查、导引、习用本草、实用方剂等六方面,概括了何氏骨科理论及技术特色。第二篇至第五篇:介绍了何氏骨科对各类骨伤(即外伤性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及内伤)的诊断辨证和论治。。第六篇:阐述何氏骨科对骨病的认识,介绍了何氏骨科对无菌性骨病、骨感染、骨肿瘤、特异性骨关节病的诊断辨证和论治。第七篇:着重介绍了何氏骨科对先天骨疾患和产伤的临床论治。 2.主要特点①.不囿经典,理论新颖,科学性强。《何氏骨科学》提出的若干新颖独特诊疗原理,既以中医中药学为基础,又应用了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因此不仅与中国传统医学一脉相承,并且具有中医骨科学的当代学术特色。以“损伤一证,固从血论,更当重气”的理论,发展了在中医骨科学中占“统治地位”五百年的“损伤一证,专从血论”这一传统之说;创立“治骨先治肉”理论,既完善了中医“就骨治骨”的传统之说,又以“骨肉系统”认识论,深化了中医骨科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思想;应用中医药学理论和生物力学原理,创造性地首次提出中医骨科“联合外固定理论”,以“三维坐标外固定力系”、“固定与药物治疗的同一性”等,丰富了中医骨科外固定研究领域的内容。②.中西结合,技术独特,实用性强。《何氏骨科学》从现代医学,论述了各类骨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辨证和治疗,尤其是结合具体疾病,详细介绍了何氏骨科诊疗原理、正骨手法、专方专药的临床应用。何氏骨科独特地将骨科疾病分为“骨伤、骨病和先天骨疾患”三类,不仅符合骨科疾病的临床规律,有利于临床辨证论治,而且廓清了既往模糊不清的临床骨科疾病分类;以重视精、气、神的整体辨证,丰富了传统中医骨科习用的“局部辨证”;主张骨科疾病“外治为主,内治为辅”、“骨伤,手法治疗在先;骨病,药物治疗为主”,改变了传统的治疗观念;以“分部位联合用药”改变了传统的“各部位单一用药”;创立了“瞬间复位法”、“夹脊振抖法”等何氏正骨手法;以“联合外固定理论”为指导,因形制具,辨伤选用外固定器材,不仅提高了骨折、脱位的外固定效率,而且成功地实施“点受力为主,而又点面结合”的外固定,较好地解决了石膏或普通小夹板对关节或近关节骨折不易有效固定的难题。何氏骨科历代总结的数十种专方专药,有膏、丹、丸、散、酒、胶囊等,剂型丰富。尤其用于骨质增生症、颈腰椎病、无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久治不愈等诸多疑难伤病的治疗,确具独特显著疗效。③.成果查新,国内领先,学术性强。经成都军区医学情报检索中心按国家医药卫生科技查新规定,对1975—1999年国家图书馆公共目录进行INITERET 查询,对1975—1999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公共查询目录中的R274(中医骨科)、R68(骨科学)、R238.1(骨肿瘤)逐一浏览,并手检《全国科技新书目录》1980--1999R274、R68、R238.1目录,检索结果表明:国内关于中医骨科学专著近年共检出55部,其中包括《何氏骨科学》上下卷;其中除了《中医骨科学》类教材以外,以某姓氏编著的专著多以记载某氏在中医骨科某方面的独特临床治疗经验;在所检索范围内未见有象《何氏骨科学》这样以某姓氏命名的较大型较全面的中医骨科学专著。由《何氏骨科学》的内容和特点可知,何氏骨科不仅学术思想独特,而且医理医技自成体系。因此《何氏骨科学》既是何氏骨科历代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又展示了何氏骨科有别于其它中医骨科学派的学术构架。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何氏骨科医理医技的具体应用,书中既有何氏祖传实践经验总结,又有作者的临床实践体会和学术见解,这是何氏骨科数百年发展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因此,《何氏骨科学》是何氏骨科学派的当代学术标志。 (三)、探索创新,综合发展,提升品牌继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将何氏骨科开派成都之后,何氏骨科第五、第六代传人,在全面继承和运用何氏骨科治病救人的同时,在著书立说、科学探索、学术交流、培养后学、兴办现代化骨科医院、建立何氏骨科专方专药生产加工平台、何氏骨科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遗产申报等方面,实践探索,科学创新,所取得的业绩,不仅推动了何氏骨科的发展,而且极大提升了何氏骨科的学术成熟度与社会公认度。1.创办医院和制药企业,使何氏骨科技艺更广泛地造福社会何天祥创办“四川天祥骨科医院”,现有医疗用房近1.5万平方米,床位300张;何天佐创办“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现有医疗用房5万多平方米,床位800张;创办“海南骨科医院”,现有医疗用房6000平方米,床位150张;何天祺创办“四川何氏骨科医院”,现有医疗用房5000平方米,床位150张;李澄清创办厦门思明区梧村骨科医院,现有医疗用房6000平方米,床位180张;朱晓东创办湖南衡阳市康阳骨科医院,现有医疗用房7000平方米,床位160张。陈亚东创办湖南益阳亚东康复医院,现有医疗用房5000平方米,床位100张。何天佐参与创办四川厚生天佐药业有限公司,使何氏骨科祖传药品迈上了规范生产加工的现代化台阶,拓宽了何氏骨科技术推广和更广泛地服务大众的路子。2.著书立说,研发新药,提升何氏骨科学术地位1993—1995年,何天佐撰写的《何氏骨科学》,1056千字,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4年,何天祥撰写的《何氏骨科精粹——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共计48万余字,由四川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何浚治编著的《艺术与医学交相辉映——何天祥研究员艺术医学生涯60春秋》,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何天佐编著,王勇、马云、赵育刚、李国帅、贺前松整理的《蒙古族伤科何天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于2009年9月,《何氏骨科学》经何天佐修订,1236千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发行。2002年,何天佐根据何氏骨科祖传验方研制的中药新药,获国家颁发的新药批准文号:“消肿镇痛膏2002ZD-0920”,“强腰壮骨膏2002ZD-0672”,投放市场十余年,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荣誉证书何天祥于1991年、何天佐于1997年,分别获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荣誉证书。4.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荣誉1991年何天佐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1年何天祥、1992年何天佐、1995年何浚治、1998年何天祺,分别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7年,马云获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中医药技术能手”荣誉证书。5.成功申报非遗,使何氏骨科的传承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规范化2009年何天祥创立的“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 于2011年何天佐创立的“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和何天祺创立的“何天祺传统中医药疗骨法”,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澄清申报的“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厦门)”,于2013年5月经厦门市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厦门市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晓东申报的“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衡阳)”,于2013年12月经衡阳市政府批准,列入湖南省衡阳市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亚东申报的“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益阳)”,于2014年7月经益阳市政府批准,列入湖南省益阳市市级第四批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012年11月“四川和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 8.成功注册何氏骨科商标,保护何氏骨科品牌 注:其中“5类‘何氏骨科'”,是目前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专方专药的唯一商标。经典论述篇一、修身进德·文化经典选集荀子《劝学篇》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译文】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令人很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种小人。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译文】 理气养心的方法是: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心平气和来柔化他;对思虑过于深沉的,就用坦率善良来同化他;对勇敢大胆凶猛暴戾的,就用不可越轨的道理来帮助他;对行动轻易急速的,就用举止安静来节制他;对胸怀狭隘气量很小的,就用宽宏大量来扩展他;对卑下迟钝贪图利益的,就用高尚的志向来提高他;对庸俗平凡低能散漫的,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对怠慢轻浮自暴自弃的,就用将会招致的灾祸来提醒他;对愚钝朴实端庄拘谨的,就用礼制音乐来协调他,用思考探索来开通他。大凡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一心一意地爱好善行更神妙的了。这就是理气养心的方法。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天子、诸侯;内心反省注重了,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礼记》《礼记》明代刻本《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编订《五经》,撰写《春秋》,《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他一生主要的贡献在于奠定教育基础,他强调教育功能,主张“有教无类”。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和“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译文】孔子说:“不符合礼教的话不能说,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符合礼教的事不能做。”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译文】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译文】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译文】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译文】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作者朱柏庐(1617-168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译文】应在未下雨前修补好房子,不要到渴了才去挖井。指凡事最好预先准备好,不要事到临头了才去办。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译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译文】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译文】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译文】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译文】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译文】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兄不友爱就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就妇不温顺了。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的了。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译文】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身,进谗言,藏恶念而致死,君子应该珍惜生命,不应该做这些事。干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获罪,丧一身而保全家,丧一身而利国家,这些都是君子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二、大医精诚·杏林典籍汇编 《黄帝内经·疏五过论》《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贪,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译文】黄帝说:在未诊病前,应问病人的生活情况,如果是先贵后贱,虽然没有感受外邪,也会病从内生,这种病叫“脱营”。如果是先富后贫,发病叫做“失精”,由于五脏之气留连不运,积并而为病。医生诊察这种病,病的初期,由于病不在脏腑,形体也无改变,医生常诊而疑之,不知是什么病。日久则身体逐渐消瘦,气虚而精无以生,病势深重则真气被耗,阳气日虚,因洒洒恶寒而心怯时惊,其所以病势日益深重,是因为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这种病即便是技术高明的医生,若不问明病人的情况,不知其致病的原因,更不能治愈,这是诊治上的第一个过失。凡欲诊治疾病时,一定要问病人的饮食和居住环境,以及是否有精神上的突然欢乐,突然忧苦,或先乐后苦等情况,因为突然苦乐都能损伤精气,使精气遏绝,形体败坏。暴怒则伤阴,暴喜则伤阳,阴阳俱伤,则使人气厥逆而上行,充满于经脉,而神亦浮越,去离于形体。技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这种疾病时,既不能恰当地运用泻治法,又不了解病情,致使精气日渐耗散,邪气得以积并,这是诊治上的第二个过失。善于诊脉的医生,必将病之奇恒,比类辨别,从容分析,得知其病情,如果医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的诊治技术就没有什么可贵之处,这是诊病上的第三个过失。诊病时须注意三种情况,即必须问其社会地位的贵贱,及是否曾有被削爵失势之事,以及是否有欲作侯王的妄想。因为原来地位高贵,失势以后,其情志必抑郁不伸,这种人,虽然未中外邪,但由于精神已经内伤,身体必然败亡。先富后贫的人,虽未伤于邪气,也会发生皮毛憔枯,筋脉拘屈,足痿弱拘挛不能行走。对这类病人,医生如果不能严肃地对其开导,不能动其思想改变其精神面貌,而一味的对其柔弱顺从,任其发展下去,则必然乱之而失常,致病不能变动,医治也不发生效果,这是诊治上的第四个过失。凡诊治疾病,必须了解其发病初期和现在的病情,又要知其病之本末,在诊脉问证时,应结合男女在生理及脉证上的特点。如因亲爱之人分离而怀念不绝,致情志郁结难解,及忧恐喜怒等,都可使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医生如不知道这些道理,还有什么诊治技术可言。尝富之人,一旦失去财势,必大伤其心神,致筋脉严重损伤,形体虽然依能够行动,但津液已不再滋生了。若旧伤败结,致血气留聚不散,郁而化热,归于阳分,久则成脓,脓血蓄积,使人寒热交作。粗律的医生治疗这种病,由于他不了解病系劳伤脓积,而多次刺其阴阳经脉,使其气血更虚,致身体懈散,四肢转筋,死期已不远了,医生对此既不能明辩,又不问其发病原因,只是说病已危重,这是粗律的医生,此为诊治上的第五个过失。上述的五种过失,都是由于医生的学术不精,人情事理不明所造成的。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都浔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的著名医学家。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张仲景“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研究外感热病,提出六经分证和辨证施治的一系列原则,使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奠定了祖国医学沿着辨证论治原则发展的基础,迄今仍指导者临床实践。故后世称“方书之祖“,尊张氏为“医圣”。该书问世后,由于战乱而散佚,曾经王叔和等整理编次,后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译文】每次看到史书上的记载: 扁鹊在虢国给太子治疗疾病时起死回生的高超医术;对于齐桓公疾病的望诊水平和预后判断非常准确, 我每次都感叹扁鹊知识丰富,才华出众,令人十分钦佩。痛恨当今那些以士大夫和学士自居的人,竟然不关心医药,不研究自然和人类生存的规律,以寻求解决疾病的方法,上以治疗国君或父母的疾病,下以拯救那些处于病害危机之地的贫困草民,中以保护自身的健康,以调养四时的方法来呵护生机。却只知道竞相追逐荣华富贵,巴不得踮起脚根儿来追逐那些腐败的权势和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就像汲水鬼一样,不知疲倦地把追名逐利当成人生的唯一目的。崇拜粉饰那些外在的灯红酒绿,忽略抛弃了根本的道德准则和生命本身,以憔悴生命本身为代价来华饰身外之物。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道德和生命都没有了,那些荣华富贵和名利权势又有什么用呢?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试观当今的凡医,不去研读经典,不按照经典的宗旨行事,不是用经典来演伸和充实自己的学识和技能,而是各承所谓的家传秘方,各门各派保守残缺,始终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全靠患者口述。面对患者片刻之间,便处以方药,按寸脉不及尺脉,见表不见里;握手不及足,见上不见下;不知人迎、趺阳脉大小逆顺,诊脉不知浮、中、沉三部合参,不能调停自气,呼吸定息,至数呼吸,不满五十次;对患者的近期病况不能诊断,对三部九候竟然迷迷糊糊;对明堂、阙庭等部位的望诊也没有察见,如此诊治疾病,即所谓窥管之见罢了。想以这种水平诊察人的生死,实在是太难了。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一贯按照规矩和正确的方法办事,虽然不能生而知之,就让我为医处事时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孙思邈《大医精诚》孙思邈(581年-682年),我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同时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此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这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译文】张湛说:“医道难以精通,由来已久了。”疾病有内在病因相同而外在证候相异的,也有内在病因不同而外在证候相同的。所以,五脏六腑的虚与实,血脉营卫的通与塞,本就不是单凭耳朵眼睛所能分辨的,必须先要诊脉来详查。但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如果把极精妙的医理,用最粗浅的思想去 探求它,怎能不危险呢?如是实证却补益它,虚证却损耗它,泄证却使之通利,寒证却使之更凉,热证却使之更热,这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愈,我却认为他必死。所以医方、占卜,是难以精通的技艺。既然不是神仙传授,凭什么能懂得它深奥微妙的道理呢?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几年医书,就说天下没有什么病他不能治疗;等到治病几年,才明白天下没有足够的方子可供使用。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穷尽医学本源,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医学已经全部掌握了。这就非常贻误自己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译文】凡是大医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无求,首先产生大慈大悲和同情之心,发誓广泛救助人类的疾苦。如果有因疾苦来求治的人,不管他贵贱贫富,老幼美丑,关系亲疏,华人夷人,愚笨聪明,一律同样看待,都象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如同自己烦恼一样,内心悲凄,不避艰险、黑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前去救治,不能产生拖延时间、借故推脱的念头。像这样才能成为苍生大医,与此相反的话,就是生灵的巨贼。自古名医治病,多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的病人,虽说人们认为畜牲低贱,人类高贵,但至于爱惜生命,人和畜牲是一样的。损害别的生命来利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杀害畜牲的生命来保全人的生命,背离生存之道更远。我这些方子之所以不用活物做药,确实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如虻虫、水蛭一类,市场上有已经死了的,就买来使用,不在此例。只是像鸡蛋这种东西,因为它混沌一团,尚未成形,一定要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忍痛用它。能够不使用的人,才是大智大德之人,也是我赶不上的。如有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人们都厌恶看到的病人,医生只能萌发羞惭愧疚、悲伤怜悯、同情忧虑的心思,不能产生一点不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志愿。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译文】大医的风范,应能神志清澄,目不旁视,看上去庄重严肃,气度宽宏,不卑不亢。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察证候,丝毫不误;处方用针,毫无差错。虽说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重要的是必须临证不惑乱,只应周详审察,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率地炫耀自己的医术出众,动作快捷,猎取名誉,这样太不仁德了!再者,到了病人家里,纵使满目都是衣着华丽的美女,也不要左顾右盼;音乐充斥耳边,不能有所喜乐;美味佳肴更迭进献,食如嚼蜡;美酒杂陈,视若不见。之所以如此,因为一人向隅而泣,满堂之人皆为之伤心,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如果医生安心欢娱,傲慢地洋洋自得,这是人和神都认为是可耻的,道德高尚的人不做这样的事。这是仁术之医本身所具有的含义。 行医的准则,不能多语调笑,玩笑喧哗,说长道短,议论他人,炫耀自己的名声,诽谤其他医生,夸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就昂头仰面,一副自我欣赏的样子,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这些都是医生不可救药的坏毛病。 老子说:“人明着行善,人们自然会报答他;人暗中行善,鬼神会报答他。人公开地作恶,人们自然会报复他;人暗中作恶,鬼神会加害他。”分析一下这两条路,阳施阳报,阴施阴报,难道是骗人的吗?所以医生不能依仗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能起救济苦难的念头,在到阴曹的路途上,自会感到多福了。再者,不能因为别人富贵,就开珍贵的药物,让他难以找到,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本事,这确实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我志在救世济民,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学习的人不能耻笑我说得粗俗吧。 三、献身使命·从医誓言择译 《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es:The Oath of MedicineI swear by Apollo, the healer, Asclepius, Hygieia, and Panacea, and I take to witness all the gods, all the goddesses, to keep according to my ability and my judgment, the following Oath and agreement: To consider dear to me, as my parents, him who taught me this art; to live in common with him and, if necessary, to share my goods with him; To look upon his children as my own brothers, to teach them this art.I will prescriberegimens for the good of my patients according to my ability and my judgment and never do harmto anyone.I will not give a lethal drug to anyone if I am asked, nor will I advise such a plan; and similarly I will not give a woman a pessaryto cause an abortion.But I will preserve the purity of my life and my arts.I will not cut for stone, even for patients in whom the disease is manifest; I will leave this operation to be performed by practitioners, specialists in this art.In every house where I come I will enter only for the good of my patients, keeping myself far from all intentional ill-doing and all seduction and especially from the pleasures of lovewith women or with men, be they free or slaves.All that may come to my knowledge in the exercise of my profession or in daily commerce with men, which ought not to be spread abroad, I will keep secretand willnever reveal.If I keep this oath faithfully, may I enjoy my life and practice my art, respected by all men and in all times; but if I swervefrom it or violate it, may the reverse be my lot.【译文】仰赖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凡我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与吾师之子及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祇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殛之。 《南丁格尔誓言》I solemnly pledge myself before God and in the presence of this assembly,to pass my life in purity and to practice my profession faithfully.I will abstain from whatever is deleterious and mischievous, and will not take or knowingly administer any harmful drug.I will do all in my power to maintain and elevate the standard of my profession,and will hold in confidence all personal matters committed to my keeping and all family affairs coming to my knowledge in the practice of my calling.With loyalty will I endeavor to aid the physician in his work, and devote myself to the welfare of those committed to my care. —— The Florence Nightingale Pledge【译文】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 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 《日内瓦宣言》At the time of being admitted as a member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I solemnly pledge myself to consecrate my life to the service of humanity:I will give to my teachers the respect and gratitude which is their due;I will practice my profession with conscience and dignity;The health and life of my patient will be my first consideration;I will respect the secrets which are confided in me;I will maintain by all means in my power, the honor and the noble traditions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My colleagues will be my brothers:I will not permit considerations of religion, nationality, race, party politics or social standing to intervene between my duty and my patient;I will maintain the utmost respect for human life, from the time of its conception,even under threat, I will not use my medical knowledge contrary to the laws of humanity;I make these promises solemnly, freely and upon my honor... ——Declaration of Geneva The Second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1948【译文】准许我进入医业时: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激;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的顾念:我将要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间;我将要尽可能地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起;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约定。 ——日内瓦宣言世界医学协会一九四八年日内瓦大会采用医德典范篇一、古代医德典范医不贪色·何澄不乘人之危宣和间,有一士人抱病经年,百治不瘥。有何澄者,善医。其妻召至,引入密室中,告之曰:外家以良人抱疾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之资,愿以身相酬。医正色拒之曰:小娘子何为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不可以此相污,万一外人知之,非独使某医药不效,不有人诛,必有鬼责。未几,其夫疾愈。何澄一夕梦人引入神祠,有判官语之:汝医药有功,不于艰急之际,以色欲为贪,乱良人妇女,上帝令赐汝钱五万贯,官一资。未数月,东宫得疾,国医不能治,有诏召草泽医,澄乃应诏,进剂而愈。朝廷赐钱三千贯与初品官,自后医道盛行,京师号为何药院家。 ——宋·张杲《医说》【译文】 宋宣和年间,有一位读书人,患病数年,多方治疗不愈。有位名叫何澄的人,精通医术。患者之妻把何澄请到家中,领到内室,对他说:“我因丈夫患病日久,家产典卖已尽,无法支付医药费用,情愿以我的身体酬谢您。”何澄严肃地拒绝说:“少夫人为何说出这等话来?请尽管放心,我当尽力为你丈夫调治,使他获得痊愈,切不可以这样的行为来污辱我。万一让外人知道了,不只是我的治疗无效,即使没人来惩罚,也一定有鬼神谴责我。”经过治疗不久,她丈夫的病痊愈了。有一天夜里,何澄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引领他到了一个神庙,判官对他说,你没有在别人为难的时候,贪色淫乱良家妇女,上帝发令赐给你五万贯钱和一个官位。没过几个月,东宫娘娘有病,太医治不好,皇宫征召民间医生,何澄应诏进宫,很快治好了娘娘的病,朝廷赐给他三千贯钱并授予官位,自此以后,何澄的诊所兴隆,在京师号称何药院家。 医不贪财·许成仁自赍药炭许成仁,丽水人,字子美。业儒不就,因精岐黄术以济世救人,不计利,其贫而疾者,即自赍药炭,亲为煎服。凡经调治,无不愈。郡县皆给匾奖。家无余蓄。子二:长王聘,次登瀛,俱列庠序有声。孙超越,咸补弟子员,人以为积德所致云。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译文】 根据《处州府志》的记载:许成仁,是丽水人,字子美。学习儒学没有做官,因为精通中医学而给人诊病济世救人,不计较金钱利益,对于那些贫穷而患病的人,就自己给他们资助药物火炭,并亲自为他们煎药喂服。凡是经过他调理治疗的病人,没有不痊愈的。郡县官府都给他颁发了牌匾作为嘉奖。他的家中没有积蓄,有两个儿子:长子做了官,次子考中进士,在学界都很有名气。孙辈们更胜一筹,都已经被选拔进入了县学。他家的儿孙如此有出息,人们都说是他积德行善的结果。 医不避险·曹秉铉不避危险治瘟疫曹秉弦,字公辅。喜读书,有济世之志。因父病,遂学医,曰:我姑寿此一方民,以延亲寿。庚申、辛酉两年大疫,秉铉不避危险治之,不取其值,所到处赖全活。着《杏园医案》行世。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译文】 根据《武进县志》的记载:曹秉铉,字公辅。爱好读书,有做医生济世救人的志向。后来因为父亲患病,于是就开始学习医学,他说:“我暂且为这方圆一带的百姓造福,来延续我父亲的寿命。”庚申、辛酉两年发生了严重的瘟疫,曹秉铉不去躲避危险的瘟疫反而去治疗患病的百姓,而且不收取钱物,他所到的地方百姓们全都活了下来了。他著有《杏园医案》流传于世。 贫不受礼·姜调鼎贫不受礼姜调鼎,字玉铉,太医院判端之六世孙也。刻苦问学,又性嗜岐黄,精于《素》、《难》诸书。因读书未遂,遂托于医。凡一切疑难之证,人不克治者,能一匕立起,其全活者甚众。且贫不受礼,闻请,虽食不待毕,寝必亟起,恒以济世为心,名传远近。子以宁亦以医着。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译文】 根据《仪真县志》的记载:姜调鼎,字玉铉,是太医院院判姜端的第六代孙。刻苦钻研学问,还爱好中医学,精通《素问》、《难经》等各种古籍。因为走读书科举之路没有结果,所以便将志向寄托于医学。别的医生不能治愈的一切疑难杂症,他只用很少的药物就能使病情有起色,而被他救活的人不计其数。此外,他虽然清贫却不收谢礼,被邀请出诊,吃饭只吃到一半,睡觉也必然早早地起身,始终以济世救人为信念,医术人品远近闻名。他的儿子姜以宁也以高超的医术著称于世。 视患如亲·吴淇诊小儿有如己子吴淇,太平乡人,号悠斋。世习小儿科,传授口诀,淇恺悌柔和,视小儿风寒麻痘等证,诊脉察色不厌再三,有如己子,然故内外心感之,用药慎确,加减轻重必重思之,不悞伤人,不概受人谢,盖医而有儒风者,君子取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译文】 吴淇,是太平乡人,号悠斋。家中世代从事小儿科医生,有家传口诀秘法。吴淇平易近人性格温良,给小儿看风寒麻疹天花等疾病,诊察脉象观察气色,反复多次从不厌烦,把患儿当做自己的孩子。因此无论是孩子的体内还是体表的症状都用心去体会,用药谨慎精确,药味增减和药量大小都反复考虑思量,以避免误诊误治伤害到患儿。从不随便接受病家的谢礼。大概具备儒者风范的医生,君子都愿意与这样的人结交。 二、当代大家事迹“一代国医”吴阶平为周恩来看病吴阶平最被外界所知的,是他作为医疗组组长为周恩来看病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吴阶平需要应对的,已经远远超出一个医生的职业范畴。1972年5月,周恩来在一次尿常规化验中,发现红细胞超出正常值。吴阶平从上海、天津请来老专家一同会诊,确诊为膀胱癌。周恩来医疗小组由吴阶平任组长,关于周恩来的病情,医生们的意见一致:一定要及早检查、治疗,必要时动手术,吴阶平代表医疗组向中央写了报告。几天后,3位“中央领导小组”代表说已看到了报告,并传达了三项指示:一、不检查;二、不开刀;三、要向周恩来、邓颖超同志保密。 1973年1月,主治大夫卞志强和方圻连夜找到吴阶平,告诉他总理已经开始尿血。吴阶平得知消息,心急如焚,他们拿着周恩来血尿的试管、化验单,找到住在西山的叶剑英。几天后,叶剑英拿着装有周恩来血尿的试管,到游泳池报告毛泽东。第二天,中央批准了医疗组的报告。 两个月后,周恩来终于住进了玉泉山的临时治疗室,接受膀胱镜检查。然而就在检查前一天,医疗组又接到指示,大意是为了慎重,做检查、观察和治疗要分“两步走”。吴阶平心里清楚:真要分“两步走”,很可能就永远没有“第二步”了。 “怎么办呢?我就去找邓大姐,我说:邓大姐,现在毛主席说了,分两步走。那么我们检查看看,什么也没有,那也无所谓分两步走。可是如果看见一块小石头,是不是顺便把它拿出来就好了?还是要留着等着走‘第二步’?她说:看见那个小石头,拿出来就算了。”邓颖超的话让吴阶平心里有了底,他说,“我想有邓大姐这句话,不管怎么着拼死拼活也得把这个点烧下来。烧下来危险是很大的,因为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可是有邓大姐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搪塞一阵。”吴阶平说。周恩来醒来之后便问情况怎么样。吴阶平如实回答:“有一个东西,烧掉了。”周恩来毫不客气地说:“不是让你们分两步走吗?”邓颖超赶快插话:“两步并一步走好。”周恩来说了句:“你们该不该这样做,还得看。”手术后,周恩来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很快,电话里传来了毛泽东对医生的肯定:“医生们两步并一步走做得好,感谢他们。”卞志强后来对吴阶平说:“你是带我们走钢丝,不但要掌握好平衡,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973年4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玉泉山与邓小平夫妇长谈,细致入微的周恩来在托付国家大事时还嘱咐他们:“健康问题可找吴氏兄弟。”吴阶平的弟弟吴蔚然后来成为邓小平的保健医生。 从1957年起到1976年周恩来去世,吴阶平在周恩来身边工作了近20年。吴阶平的家里,一直挂着一张12寸的周恩来的黑白照片。他的书橱里,摆放着总理送他的一座石英钟。多年来,吴阶平一直用这种方式来默默纪念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为印尼总统苏加诺治病苏加诺患肾结石和高血压很多年,但他拒绝手术,他的前任私人华裔医生胡永良,也是他早年游击队里的老战友。胡永良向苏加诺提议,肾脏的问题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是不是要请中医来治疗?中医的话就要请中国的医生。苏加诺于是向周恩来提出了请求。 中医在中国是有一定的经验,但是要出国看病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周恩来就让吴阶平这个西医来当中医医疗组的组长,带着中医出国,副组长方圻也是西医出身。临行前,周恩来和陈毅还专门找医疗组谈话,特别告诉他们:“有什么事可以和大使馆联合向中央写报告。” 其实中国医疗组赴印尼治疗的环境也比较复杂,如何平衡关系,如何以中国西医的身份,向不信任中医的印尼医生解释中医的治疗,吴阶平可谓责任重大。除此之外,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如何在戒备森严的总统府煎制中药,如何说服苏加诺让他接受针灸,都是需要吴阶平出面沟通解决的。 吴阶平先后5次率医疗组赴印尼为苏加诺治病,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医疗、政治、外交的种种矛盾和困难,但吴阶平都处理得非常好,这里面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吴阶平赴印尼为苏加诺治病期间,他的夫人赵君恺突然得了偏瘫,为了不影响吴阶平情绪,周恩来指示暂且不让吴阶平知道这个消息。于是当时中国驻印尼大使姚仲明把信扣了下来,只告诉了方圻一人。直到临回国前吴阶平才得知这一消息,他说:“我完全接受总理和使馆的安排。”方圻后来回忆说:“其实,我认为使馆的同志完全低估了阶平同志的觉悟水平,采取这种措施是没有必要的。” “一号任务”:毛泽东遗体保护工作吴阶平一生中参与的特殊任务不计其数,其中最特殊的一项,便是毛泽东遗体的保护工作。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要保护遗体让各界人士参观、吊唁、瞻仰,时间定为15天。毛泽东生前号召火葬,是政治局里第一个签字的领导人。所以最初决定的遗体保护,也是以保存15天为目标,医务人员只对遗体做了一般性处理,注射了一些甘油、酒精和福尔马林等。 但是到了9月10日,以华国锋为首的中共中央又决定永久保存遗体,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供群众永久性瞻仰。这给医务人员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要永远保存遗体,死后两小时就要进行尸体解剖,取走内脏,用冲洗液把全身血液,包括最细微的毛细血管冲洗干净,注入防腐剂、凝固剂等。可是已经做的一般性处理已失掉了彻底处理的机会,遗体内血液早已凝固,再做那样彻底处理已不可能。 中央决定成立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这无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还要绝对保密。吴阶平是9月11日得知新任务的。“我虽然承担过多次重大医疗任务,但对这次的任务却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充满自信了。保护遗体达到瞻仰的目的,要面部颜色、容貌、神态合乎要求,还要能接受光的照射和温度、湿度的影响。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不多,实际上还没有成熟的科学方法。”可是,吴阶平又深知,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虽然困难很多,却不能不承担下来,因此心情是很复杂的”。 9月18日追悼会结束后,中央要将遗体转移到一个代号叫“769”的地方。遗体转移后,具体的保护工作应该怎样去做?这件事的责任实在太大,谁也说不好到底应该用哪一种办法。专家几经讨论,最终决定按照北京专家的建议,暂采取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原则。 从1976年9月到1977年8月,吴阶平等人在地下室工作了一年时间,执行这代号为“一号任务”的特殊使命。而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震惊中外的变化,也是在这一年中。“文革”十年,吴阶平没有经历平常意义上的大起大落,然而这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也犹如在“走钢丝”,这条钢丝上走过的不少人都栽下去了,可是正如《吴阶平传》里的评价:“使他身体保持平衡的杠杆两端,一头是他精湛、高超的医术,另一头则是他的政治敏感与审时度势的本领。”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仁心妙手施今墨施今墨(1881-1969),祖籍浙江萧山县,原名施毓黔,因其祖父在云南和贵州做过官,施今墨出生在贵州,故取名“毓黔”。从医以后,自己改名 “今墨”,其意有三:其一,纪念诞生之地,“今墨”同“黔”;其二,崇习墨子,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贫富贵贱,施爱不分富贫;其三,要在医术上不断精进,成为当代医林绳墨。年幼聪颖立志从医施今墨年幼时跟随舅父学医,舅父看他勤奋又聪慧,非常喜欢他,并常常教导他说:“良田千亩,不如薄技在身。”他对施今墨言传身教,细心教诲。施今墨领悟力极高,20岁左右时即以通晓中医理论,熟知百草,可以独立行医。但施今墨的父亲一直坚持让他步入仕途才是正路,于是将他送进了山西大学堂。在那里,施今墨接触到了进步思潮,萌生了民主革新的想法。后来,他转入山西法政学堂,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北平京师法政学堂。这时经人介绍认识了黄兴,并由黄兴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其间,他追随黄兴四处奔走革命,并一路行医看病,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后,施今墨在南京参加了孙中山的大总统就职典礼,并协助黄兴制定陆军法典。后来时局混乱,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出走,黄兴病故,施今墨便应湖南督军谭延间之邀,出任湖南教育厅长。但那时军阀混战,根本无人过问教育,施今墨壮志难酬,后辗转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长之职。专心医学的施今墨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很快便名满京城,并研制出了至今都广为使用的同仁堂“气管炎丸”。仁心硬骨不畏恶霸相传在民国初年,有一广东议员,因在议会上与人争执,大打出手而致暴怒吐血,回去服药后不但吐血未止,复加便血,几经诊治,不见效果,病情严重,奄奄一息,于是便邀请施今墨出诊。病患家人将施大夫引至病人房中,待他进屋后家人即将门从外反锁,并告诉施今墨:“此人救活则放你出来,治死则要你同葬!” 施今墨十分震惊,气氛之余,还是先看病人。见房间里的床、帐、被、褥尽是血渍,病人仰卧,头歪向一旁,面无血色,双目紧闭,呼之不应,口边仍有血沫漾出。抚脉细如游丝,似有似无。家人介绍说,前时上喷血下便血,故床帐、被褥、衣裤皆染血迹。施今墨想,血自上出宜降,血自下出宜升,现在上下皆出血,升、降都不适宜,只有固守中州,而固中州唯有人参最良。于是命家人急取老山参一枝浓煎灌服。一时许,病人不再吐血,脉复出。又嘱再取一支老山参合人前技中再炖,再频频灌服,此次服完,病人气息稍足,眼可微睁,已复生机。家人对施今墨感恩戴德,再三表示歉意并要重谢,施今墨拂袖而去。施今墨一生读书极多,博通古今,才高八斗,但他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善于融会贯通,师古而不泥古,讲起医理既有古人流传的精华而又具有自己的领悟。他发现古方中有许多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往往成对出现,或一寒一热、或一升一降、或一气一血、或一散一收,非常符合中医理论“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原则,起到正反双向调节的作用。例如“白茅根、白苇根”、“桑叶、菊花”、“车前草、旱莲草”等等。后来验之于临床,发现确实药少而效果效著,一对对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用药特点,后被整理成著名的《施今墨药对》。妙手丹心冠绝杏林施今墨的医德同样也被人传颂,他对同道非常敬重宽厚,从不贬低他人,一切均以病患为重。天津曾传闻施今墨巧改药方的故事,被传为佳话。1944年,施今墨到天津出诊,遇金姓富商,被邀请至其家看病。施今墨细观其人,他面白体丰但乏神彩,闻其声则气短言低,望其舌淡而少苔,切其脉细缓无力,有乏力身倦,食不甘味,便下稀搪的症状。患者说:“前时服天津名医陈方舟处方三帖,无大效,故改请施先生处方。”施今墨索陈先生处方一阅,是“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英雄所见略同,正合己意。病患气虚,用“四君子汤”补之可谓药症相合,但因其久虚,需长期服用方可见效,短期内无明显效果。于是,施今墨说:“此方切中贵恙,照服数剂可愈。”但病人认为已服过并无大效,执意要施今墨重开药方,施今墨无奈,只好提笔写下一方:“鬼益三钱,杨木包三钱、松腴五钱、国老三钱”并嘱咐连服两周。病人见药方已改,遂安心服药,两周后病体果愈,甚喜,派人带礼物来京酬谢,施今墨推却道:“不应谢我,应谢陈方舟先生,我不过是为他抄方而已。”原来人参又名鬼益,白术又名杨木包,茯苓又名松腴,甘草又名国老,施今墨所写仍是四君子汤。从此也可看出施今墨谦恭待人之一斑。他常对学生们说:“人家说我是名医,其实我这一辈子还是没见过的病多,看不好的病多。”还说:“我的经验都是从为病人治病中得来的,我要还给病人才对得起他们,才觉心安。”施今墨不仅擅用大方医治顽疾,还可用小方治疗重病,关键在于认症准确,用药得当。曾有人患风湿性心脏病,多年医治,四处求医,皆曰不治,后来求诊与施大夫处。施今墨细心诊断,却并未开任何处方,只让其购买一麻袋松子,每日三次每次一捧,须取松子仁嚼至白乳状方可咽下。患者遵从嘱咐,待一麻袋松子食完,其心脏病症逐渐减轻至消失,再至医院复查,已经完好如初,惊曰奇迹。还曾有一年轻人患腰椎骨质增生,腰痛剧烈,行动困难,屡经中西医治疗都不见好转,后经施今墨诊治4次,判定为肾虚所致,即命其回家,每日服枸杞子一两。一个月后病症减轻,腰痛大减,行动自如,两个月后,健如常人。十数年后再遇,称腰痛再未复发,盛赞施今墨医术高明,杏林奇人。后来,施今墨遭到文革的冲击,于1969年8月2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骨科泰斗冯传汉1914年1月26日(民国3年春节),冯传汉诞生在湖北汉口江岸区一位京汉铁路汉口江岸铁路医院普通医生的家中。在冯传汉的记忆中,儿时最好奇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看父亲怎样诊病、怎样做脓疡切开、怎样换药等等。父亲以“仁爱、仁心、仁术”行医的风范和品德所形成的言传身教,加之同胞的贫瘠和苦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的烙印。他为解人民之疾苦,矢志学医,历经最动荡艰苦的岁月,却磨灭不了内心的坚定执着。他仁心济世七十载,视科学精神为永恒的财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他苦心孤诣,推动中国骨科发展,用一生描绘出中国现代骨科的发展轨迹。他乐教善授,致力于医学教育工作,而今已是桃李遍天下,杏林尽缤纷。他广涉博学,高瞻远瞩的提出医学生教育要重视人文文化素质的培养。他孜孜不倦,九十六岁,仍然每天伏案阅读笔耕不辍,“要做一辈子的学生”。他就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创始人,第二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冯传汉教授。天道酬勤 科学精神为永恒的财富1932年冯传汉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医预科三年结业,可投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协和一年学习成绩合格,燕大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医预科注重实践性,重视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当时课程要求授课和实验的课时比例为1:3,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由此可见一斑。提起三年燕园的学习生活,冯老由衷的感慨道:在燕京大学接受到严格的训练,赋予了我客观系统、精确求实、严谨认真、注重实践等一系列思考、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科学精神的基础。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协和医学院。北平协和医学院与燕京大学在教书育人的传统与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一脉相承,燕京大学的教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在协和医学院的特色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将科学精神渗透的更深,体现的更广。冯老说:“当时我们只知道按要求去做,对其深刻内涵的理解是从医多年之后才领悟到的。主要概括为:一是严肃认真,负责服务,二是讲求实践,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学习,三是培养科学精神,主要敢于探索创新、系统准确及精确性,和大规模式研究的团队合作精神。”冯老讲述了几则记忆尤深的小故事:协和医学院当时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有实例考试。上肢解剖实例考试是教师用锯锯木头,要求学生答出所用动力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名字,起止点及支配神经,这是一道很难的应用题,但就是这样生动严格的培训,为日后行医做神经肌肉检查、肌腱移植等,打下了良好的应用基础。冯传汉举一反三,将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应用于其它科目的学习中。用实践的分析把知识融会贯通,在日后真正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第一次生理实验考试,冯传汉抽签得到的题目是“设计实验阐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经过思考,冯传汉用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模型,用不同浓度的硫酸刺激,却怎样都作不出结果。一向都是优良生的冯传汉心想这下糟糕了,可能得吃大鸭蛋得零分了。冯德培教授问冯传汉懂不懂此题,冯传汉解释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老师说是因为刺激强度改变太慢,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冯传汉重新再做仍然以失败告终。后来冯德培教授告诉他用冷针和烧红的热针先后进行针刺激就可得出结果,最后给了生理实验成绩为4分(5分制)。事隔多年,冯老仍然感慨良深:“考试不仅要从结果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思路。我的设计没错,但是出现了刺激变化的速度问题,是始料未及的,这种情况在科学研究中是常见现象。冯德培教授没有一味追求结果,引导鼓励我进行科学探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我60余年从教生涯中一直努力的方向。”临床课程中以内科为重点,强调床边教学,要求全面的基础上再掌握专科。每个学生有一名导师,冯传汉的导师是心脏病专家董成琅教授。那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三个月内接管约15个病人,24小时内写完病历交导师修改,写得不好重写;导师带着学生查体,检验病历中所描述的体征;学生自己做血尿便检查,及相关寄生虫及细菌图片,尿糖滴定等临床化验,导师逐一复核,并指导读参考文献。冯老还记得当时王树咸教授所说:“专家并非完全靠见多识广,经验积累,关键是要系统地问病史,系统地做体检。” 严格有效地临床训练,在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中成为获益无穷的基本功。1940年冯传汉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外科奖,被留任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上善若水 仁心济世七十载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日军占领了协和医院并责令两个月内送出所有病人,解散医院全体职工。协和医院钟惠澜、林巧稚、孟继懋等多位专家教授应邀来到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工作。在这里,冯传汉见证了医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成长轨迹;在这里,他攻克着一道道医学难关;在这里,他用爱心仁心、真心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在这里,他为推动中国现代骨科学科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2年,冯传汉来到北京中央医院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1943年在开始轮转专科。1944年开始,从事骨科专业,并在孟继懋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骨科组,这是医院后期蓬勃发展的骨科专业的前身。美朝战争爆发后,1952年2月冯老参加了北京市抗美援朝手术队第二队,担任该队医务主任和长春十八陆军医院36队队长,先后治疗了400余名伤员,并培养了大量的部队医疗专科医生,因陋就简建立了功能锻炼室,全面促进了伤员的恢复,得到十八陆军医院领导和伤员们的一致称赞。冯传汉教授提及这段历史时,谦逊的说:“通过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最重要的是使我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伤员为患者服务的信念,为我日后致力于医学专业,潜心钻研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医疗技术打下了基础。”作为一名医生,冯传汉的严格、严谨、严厉是出了名的。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大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吕厚山教授谈起冯大夫工作态度的严谨,叙述了这样一个个故事:记得有一次,为一个怀疑骨肉瘤的病人做活检,我没有穿手术衣,冯大夫第二天就找到我说:“如果病人突然大出血,你怎么办?”我一下子被问住了,他说:“我们做一件事宁可想得复杂一些,不要掉以轻心。”冯老不仅仅交给我们工作技能,更交给我们工作作风。冯传汉担任医务部主任期间,延续从协和继承下来的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制,狠抓三基三严,作为他的学生,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外科教授、医学教育家、著名医院管理家杜如昱教授当时正是住院总医师。回顾那时的经历,杜教授说:“只能用终其一生,受益匪浅来形容。”中国工程院院士、手外科学家,原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名誉院长王澍寰深切回忆起冯老时说:“我在人民医院做实习医师时,冯传汉任外科副主任,在他的严格要求、精心培育以及亲身示范下,我接受了严格而正规的临床基本功训练,培养了一丝不苟的医疗工作作风。这些高标准的外科基本知识和技能,使我在以后外科领域工作中享用不尽。”苦心孤诣 培养人才推动中国骨科发展冯老一生中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骨科学科发展。是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的奠基人,1984年创建全国第一家骨肿瘤骨病研究室,至今已26年,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科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治疗蓬勃开展,目前切除骶骨肿瘤、骨盆肿瘤等高难度手术数量居世界首位,恶性骨肿瘤的化疗和保肢治疗在国内也是处在先进行列。他积极置身于人才培养,不遗余力的把自己长期临床工作过程中所观、所想、所得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学生。在冯老的精心培育下,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包括了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四个专业,为中国现代骨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骨关节领域的领军人,同样是冯传汉教授培养出来的得意门生,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所长吕厚山教授谈起老师更是动容:“作为冯老的学生,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每一步都渗透着冯大夫的教育、帮助、鼓励和鞭策。1984年在我去美国学习前,冯大夫专门和我谈了2个多小时的话,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教我在国外的学习方法,提出尤其要注重科研思路和手段的掌握。学成回国后,在冯大夫的倡议下,并且帮助我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克服许多困难,终于成立了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冯大夫每周查房一次,当时一些复杂的病例都是他亲自和我一起做计划,我们共同克服了晚期重症类性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高度屈膝畸形、严重骨质疏松、严重肌力不足等难关。”吕厚山教授说:“冯老曾多次提到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翻出解放前他在协和做学生时的手术志和病历,教导我们要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对于临床上碰到的病历和手术都应该有完整的记录。今天我的许多工作之所以能有较为充分的资料,与冯大夫言传身教的指导有关。”现在,吕厚山教授在人工关节置换、尤其膝关节置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置换数量、手术难度和治疗效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围绕风湿性关节疾病所进行的相关与基础研究工作,填补了许多国内外空白。2000年该研究中心成为北京大学级研究所。2007年由吕厚山教授主持的膝关节人工置换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党委副书记、书记、副院长,医学教育学家彭瑞聪教授谈起冯传汉说:“他曾经告诉我培养中青年一代是当务之急。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应考虑的是促使学科走向世界,支持中青年上去,不要考虑自己个人出多少成果,有多大名气,要关心的是学科集体。”冯传汉率先垂范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走向世界,全力支持中青年骨干勇攀高峰,他不遗余力地扶植他们成长。冯老在任人民医院科研副院长、院长时,高屋建瓴地提出医院的根本是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学科带头人必须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从年轻抓起。1980-1984年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副院长仍然强调:一个学校要知名靠什么?主要靠一批国际上有地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和有关学科建设。这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当前必须努力去做,这样本世纪末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才有希望成为世界著名高等学府。而今从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高速发展的轨迹看来,印证了冯老所言。乐教善授 致力于医学教育工作60余年的行医教学生涯中,冯教授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每年的骨科进修医生第一堂课就是他讲的《中国骨科发展史》。年近古稀之后,按说冯老功成名就可以颐养天年了。但他从一线退下来之后,马上进入培养研究生和科研第一线。在国内开创骨巨细胞瘤的系列研究,包括组织培养、显微动态观察、冷冻储存及复温研究对肿瘤细胞成分的影响及免疫学观察等。此项工作解释了骨巨细胞的本质,把研究推向国际水平。并培养了十几名高水平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现在都在国内外的临床、科研一线。冯老的博士研究生,现任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主任郭卫教授至今仍然感慨:“冯大夫经常教导我们要有团队意识,做很多事情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团结协作才能办大事情。他对我们的论文要求极为严格,一丝不苟,要多次推敲修改,一些论据都要标明出处,在论文答辩前,要多次预答辩,每一个细节都要抠透,一点儿都不能含糊。我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优秀论文奖。”冯教授关心医学教育,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1991年5期发表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的文章;2001年在《中国医院》杂志发表了“再谈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他强调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为先,以人为本,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科学精神,物色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有特色的学科。为表彰他教书育人做出的突出贡献,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授予他“桃李奖”,这是表彰从事医学教学30年以上,医德高尚、桃李满园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2008年,在北京大学在110周年校庆之际,授予冯老“蔡元培奖”的光荣称号。冯传汉教授的学生们曾撰文回忆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他们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导师诲人不倦的心血和汗水,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风格,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典范;他强烈言行一致、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磊落胸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楷模。志高存远 攀登科学研究高峰提起冯传汉,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他在骨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辉煌成就,但冯老评价自己时说:“我是一个‘杂’家,可不是什么专家。我的目标是一专多能,宽博与精深兼顾,直到现在我还在努力,要达到这个目标!”与冯传汉教授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对科研一丝不苟,对工作精益求精。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他在学术上的严谨近于苛刻。冯老常说:“搞科学,尤其是医学这门特殊的科学最忌讳模棱两可,一定要实事求是、务求确切,要从临床、从病人实际病情中学自己亲眼所见的知识。”冯老是这样说的,在他的一生中也是这样做的。”经过冯老在临床研究和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在医学教育管理学期刊及其它领域的论著有50余篇。出版过《肩关节外科》《新中国骨外科的成就》(英文出版)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骨科 分册》(责任副主编)等著作。1980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因其在医学科学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冯传汉教授广涉博学,在学术文字编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燕京大学就读时培养的系统严谨的人文科学的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彭瑞聪教授说:早在1980年,他就提出重视医史以及学科史、校史的研究,促使不少教授开始重视学科历史,对于学科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校史的研究也使学校得益匪浅。冯传汉教授多年来为人民医院青年医师和进修医师讲授《中国骨科发展史》,学员们好评如潮,纷纷表示从骨科发展的演变历程的回顾中让知识更加系统完整、全面连贯,真是受益匪浅。2003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筹备编辑骨科发展史,目的为了让从事骨科的青年医师或医史读者了解中国骨科的过去与现状以及在骨科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促进骨科事业更加辉煌。在89岁的高龄,冯传汉愉快的接受了这项繁重的任务,完成近30万字篇幅的书稿。冯老再三声明:这本书不能视为“发展史”,他仅为后人写史提供一些中国现代骨科的史料,因此书名定为《中国现代骨科史料》。2004年他主持编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作为档案记录了人民医院骨科医、教、研主要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历程。冯传汉说:“这两本档案和史料权作我九秩时献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海内外骨科同道的一份薄礼吧”。孜孜不倦 “做一辈子的学生”冯老对自己的评价则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勤奋”。“我只是一个勤奋的人,做一辈子勤奋学生。”近年来,冯老年事已高,但仍精力充沛,工作余暇读览书刊、笔耕不缀。让我们盘点冯老在进入耄耋之年后所做的勤勉耕耘吧:82岁时主编了《肩关节外科学》;84岁时他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87岁时协同徐万鹏主编了《骨科肿瘤学》;89岁时主编了《临床骨科学》和《中国现代骨科史料》;90岁时收集整理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93岁时编著了《基础英语概要——英语读写指南》;95岁高龄时完成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笔记约6万字,并且开始研读2000年以来新出版的医学教科书《基础病理学》、《基础及临床药学》,以了解现代医学进展和最新尖端技术。每月7种骨科、外科期刊学报摆在冯老的桌案上,随时都在翻阅,对自己颇感兴趣颇有认同的内容还认真做笔记。每周精读非医学的英文论著一篇,每天阅读剪贴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报刊资料,认认真真地进行排版粘贴,圈圈点点看得非常认真,不时地给予点评。简报本现在已经积累了十余本,摞起来可达几尺高。不难理解,王澍寰教授曾多次感慨道:“每与老师晤谈必有所获。老师不知疲倦的工作态度以及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每想借由偷闲,但每念及老师的风范则不敢怠慢。”现在冯老已是96岁高龄,“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他豁达、爽朗、敦朴,以乐观的精神不断鼓舞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教书育人的雨露不断地滋润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后起之秀,他至今仍为振兴中国的医学事业默默地发挥着余热。“士志于道,道始于勤”正是冯老一生的座右铭! 三、国外名医故事 降服天花恶魔的探索者——琴纳“虽然我没有十足的信心,但请容许我祝贺国家和普通大众,一种解方将能使一个每小时都夺走人命的疾病,一个被视为人类最严重灾祸的疾病,从地球上永远销声匿迹。”——琴纳于1800年 1980年5月8日,第三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庄严宣布:危害人类达数千年之久的头号瘟神——天花已从地球上彻底根除了!全球消灭天花委员会确认,1977年10月在非洲索马里发现的一名天花患者,是人类传染病史上最后一例天花病案。自1966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流行病学策略,推广牛痘接种法,展开了根除天花的全球性大行动,终于送走了瘟神。 作为牛痘接种法的发明者,英国医生琴纳可以含笑九泉了。一如他的墓志铭:“碑石的后面是人类伟大的名医、不朽的琴纳的长眠之地。他以毕生的睿智为半数以上的人类带来了生命和健康。让所有被拯救的儿童都来歌颂他的伟业,将其英名永记心中……”这是历史和全人类对琴纳的高度评价。 人痘接种与牛痘感染的联想 在琴纳的牛痘接种术发明之前,欧洲人对付天花流行的办法,先是消极地逃避,后是广泛采用源自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具体做法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粒脓浆或痘痂粉末作为接种材料,设法送入未患者鼻腔内以引发局部性痘疹,从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在16-17世纪,人痘接种术在中国各地广泛应用,还流传到朝鲜、日本、土耳其、俄罗斯和英国等地。 1718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基夫人在君士坦丁堡给3岁的儿子种了人痘。3年后她回到英国,又为5岁的女儿种了人痘。于是,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开始传入英国,并迅速传遍欧洲。琴纳自己在8岁时也接种过人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通信》第11封信中专门谈到种痘,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大加赞赏,称种人痘“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同时,他还极为惋惜地说:“倘若我们在法国曾经施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琴纳在24岁时从伦敦学医毕业回到故乡,立志当一名乡村医生。在牛痘接种发明之前,他已是一名训练有素的人痘接种师。但是传统的人痘法并不安全,轻的留下大块疤痕,重的还有死亡的危险。1738年改用人痘接种者的痘痂作接种材料后,死亡率大大下降,但仍有0.2%-0.5%的人惨遭不测。“为了杜绝可怕的天花,有没有更有效、更安全的办法呢?”琴纳经常冥思苦想,以致常常夜不能寐。 偶然之中琴纳注意到,挤牛奶的姑娘和马厩的马夫在天花猖撅期间往往安然无恙,极少受感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经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琴纳发现牛也跟人一样会感染上天花,牛的乳房上长出的一块块红肿脓疮和天花病人身上的症状十分相似。挤奶女工最初往往会感染上牛痘,但奇怪的是不管是谁,只要得过牛痘后从此再也不会患上天花。同样,养马人和马车夫也常会患一种和“马踵炎”相似的疱疮,但从此也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在人痘接种中琴纳还发现,感染过牛天花或者患过人天花的人,接种人痘往往不发生反应,即使有也很轻微。 从人痘法到牛痘法,如今看来仅一字之差,但却是相当艰难的一步。传统的保守势力和习惯性的思维定势,是实现这一跨越的最大阻力。牛天花与人天花,牛痘与人痘,从无数现象的反复联想与类比之中,他终于跨越了别人认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上帝的旨意与科学的实验 “得过牛痘的人真的不会再患上天花了吗?”琴纳并不满足于传闻,而是动手实施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系列验证计划。但是这一计划从1780年起仍然是以人痘接种法来考察不同的人群反应,直到16年后才“捅破”从人痘到牛痘的这张“窗户纸”。结果,在人身上做牛痘试验招来了同行和教会的合力攻击。同行指责琴纳用人体做试验“不人道”;教会攻击他“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有损上帝把人放在“万物之灵”位置的特殊安排。人的命运竟要由牛的脓胞疮来决定,这是教会乃至医学会所断然不能接受的。 但是,琴纳并不是在那种轻易在指责面前低头的人,他深受其老师——名医亨特实验主义观点和严谨学风的影响。他一生牢记亨特的告诫:“不仅要思考,更要做试验。”琴纳的第一批实验,是搜集20例牛痘自然感染者,并以未患天花也无牛痘感染史者为对照组,均施以人痘接种。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中的一些人出现了严重反应,发高烧、昏厥,有的甚至就此染上接种性天花。而前20例中有18例对人痘攻击具有免疫力,其中有些人即使与急性重症天花病人密切接触也并不感染。但琴纳仍不就此轻易地下结论。 经过十几年的反复观察和试验,1796年5月14日,琴纳终于一改以往谨慎行事的作风,大胆地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暮春,詹纳医生怀着激动而期待的心情,将挤奶姑娘尼尔姆斯手臂上感染14天后的牛痘疱疮浆液挤出一点,把它“种”在8岁健康男孩菲浦斯臂上用针划出的两道约2厘米长的浅痕上。从第4天起,浅痕上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结痂和脱痂等一系列典型的初发反应,历时半个月,全身仅轻度不适。为了验证效果,7月19日再给他接种人痘,竟未出现任何天花病征。 琴纳的假说被证实了。这是人类史上人体牛痘接种的首次成功试验。后改用患牛身上的脓疮浆,最后改用牛痘接种者的痘痴,经数十例试验,都取得了同样的免疫效果。1798年,琴纳的《牛痘来源及其效果研究》一书问世,一时极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这是人类征服天花的宣言书。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科学的真理一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先觉者的手里。琴纳为维护真理,一生勤奋不懈,淡泊名利,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人生宗旨。 在牛痘接种试验中,同行和教会联手围攻琴纳。英国皇家学会不相信一位来自穷乡僻壤的普通乡村医生能制服天花,他们把他当作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骗子”,拒绝接受他的论著。格洛斯特医学会的同行们则攻击他践踏了希波克拉底《医生誓言》,要开除他的会员资格。还有许多人认为,接种牛痘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像牛一样长出尾巴和犄角。教会则把他看作是“魔鬼的化身”,诅咒他应该下地狱。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污泥浊水,琴纳淡然地回答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琴纳虽然出身于牧师家庭,但从小就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权威。在攻击和中伤面前,琴纳医生选择了保持沉默。他回到家乡,继续为村民们免费种牛痘。他的义行获得好友们的支持,大家帮他建了一个小屋,并取名为“牛痘圣殿”。他在这“圣殿”里忙碌地为村民种痘,继续到各地宣扬种痘的好处。 为了回答种种责难和疑惑,琴纳又于1799年陆续发表了关于牛痘接种的一系列文章。同行中,多数人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也有少数人对他的发明产生了极大兴趣,其中就有伦敦两位著名的医生皮尔逊和伍德维尔。伍德维尔还发现牛痘接种者可以是未感染牛的传染源,为以后大量生产牛痘苗提供了依据。 琴纳的研究成果很快被译成德、法、荷、意和拉丁文在各国发表。由于琴纳牛痘接种法的推广,天花发病和死亡人数大大下降。英国政府终于承认这一创新的重大价值,1802年和1807年议会先后授予琴纳1万和3万英镑奖金;在伦敦建立了新的研究机构——皇家琴纳学会,由琴纳担任首任主席。在这里,琴纳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之中,团结和培养了许多青年研究者。 由于琴纳的牛痘接种法简便、安全而高效,十几年间迅速传遍欧洲各国和美洲大陆。1805年,牛痘接种法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1803年,西班牙还特地派遣医疗船队向所有海外属地推广实施牛痘接种法,这一环球航行历时整整3年。当时英法是交战国,但琴纳的名字深受拿破仑的敬重,拿破仑称他是“人类的救星”。德国人把琴纳5月17日的生日作为盛大的节日来庆祝,举国上下载歌载舞,开怀痛饮,欢呼人类的新生。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 医生应当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医生。我们要尽可能为生活增加一些东西,而不是从中索取什么。 ——威廉·奥斯勒威廉·奥斯勒是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他建立的住院医师制度和床边教学制度在西方医学界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世界医学界基本的制度组成;他文艺复兴式的多才多艺形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传统;他的很多言谈和论点仍被医学界广泛引用。1849年7月12日,威廉·奥斯勒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邦德海德镇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是这个有着9个孩子的家中最小的儿子。在那里长大直至1857年。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士。威廉的成绩和体育都非常出众,但15岁时,他由于辱骂老师、搞恶作剧等原因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无奈,其时又正逢他所参加的星期日教会学校轮到他在仪式上念祷词。站在祭坛上面对济济一堂的教众,他大脑一片空白,将背好的台词全都忘记了。他的父亲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写道“他(威廉)显然是个不算优秀但也不太糟的男孩”。童年时期,父母为了他没少操心,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身为教区教师的母亲,用耐心爱心和言传身教慢慢感化了威廉,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渐渐褪去了青涩、淘气的外衣,变成了一个行为举止端正的好孩子。在威廉后来的回忆中说道,他精神上的健康成长,人文思想最初的萌芽,就是从母亲宽厚温柔的教育中获得的。被开除后,威廉转人三一学院中学就读,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古典文学的教育。威廉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校长暨创建人约翰生牧师与主教任命的内科主任詹姆斯·包维尔医师,他们对年轻的奥斯勒影响至深。威廉是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但他并不是个只会看书的学生。他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同学打成一片。在这里威廉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1867年,威廉听从父亲的旨意,进入多伦多三一学院,主修神学。不久他觉得呆板严肃的神学并不适合自己。1868年,于是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他转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就读,并且在1869年的2月,发表了他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圣诞节与显微镜》。从此,他步入了医学的神圣殿堂,并且终其一生著书立说,笔耕不辍。1870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转入麦吉尔大学医学院。来到新鲜的环境,奥斯勒却无法适应。他对未来和前程产生了怀疑。繁重的学业让他怀疑自己无法通过期末考试;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会在什么地方,能否创立自己的基业,更不知道明天该怎么生活。迷惘之中,他随手翻阅了老师推荐的哲学家汤玛士·卡莱里的一本启蒙读物,在漫不经心的阅读中,有一句话点亮了他内心的火焰,成为了他后来出类拔萃的奠基石:“首要之务,不是着眼于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过去与未来,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摆在手边的事情。”奥斯勒突然意识到,人不应当活在昨日的错误与失意中,也不需要担忧明天可能带来的不安与恐惧,而应该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来承担今日。昨日的负担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会使今日更加举步维艰。抛开了心理的负担,奥斯勒一心投入到了学习中,于1872年获得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前往欧洲游学,于伦敦、柏林和维也纳的一些当时最负盛名的研究所进修生理、病理、外科、神经学皮肤学及大内科,但他在John Burdon-Sanderson (1828-1906)的病理学实验室呆了最久,这个实验室致力于在医学生教育中强调“基于实验的生理学(experimental physiology)”的地位。这在奥斯勒后来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也鼓励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确诊疾病。1874年,威廉返回加拿大,在麦吉尔医学院研究生院任讲师一职。一年后,他升任医学院教授,主要教授生理学和病理学课程。当时的威廉有一个绰号,叫做“娃娃教授(baby professor)”。因为即使拥有这么丰富的学习经历并且专业知识如此丰富,他的年龄还是比大部分的学生要轻。在麦吉尔医学院就职期间他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激情令人赞叹。10年间他进行了超过1000具尸体解剖,还常常为了一些特别的案子独自跑到外地进行尸检。此外,他还首次创办JournalClub的学习形式,第一个正式的期刊俱乐部,宗旨是“购买与传布医学期刊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早年的基础医学的从教经历,让威廉对医学教育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并初步建立了他对医学教育的观点。他感受到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所存在的一条鸿沟,并且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完善医学教学体系,而这正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巨大的贡献。检视奥斯勒成长的过程,父母的耐心教育功不可没。奥斯勒家的9个兄弟姐妹各个都成就斐然,验证了家教的巨大成功。在奥斯勒日后的医学教育工作中,他强调教师应当以自己为模范来教导学生,在教学中他体现出的巨大的耐心和极大的教学才华,毋庸置疑是拜青年时代母亲的言传身教所赐。1879年,是威廉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蒙特娄总医院),他开始从事临床医学的教育。他的教学风格一向大胆先进,他首创了“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离开课堂和课本,到病人身边来,通过和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体征来学习医学。他曾说“跟病人说话吧,病人的语言就揭示了诊断”。他认为没有从病人身上的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都是不适合医学这门学科的。他的出色表现与当时北美的教学体系迥异,从而引起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宾州大学医学院,美国第一家医学院)的注意。1884 年当故地重游欧洲时,他接受了该校的聘任成为临床医学系的主任(作为极少数的非“宾州大学体系”的教授),从此展开了他为期二十一年的美国生活。在费城,他的天空更加广阔,他大力推广“病床边”教学,并且设立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检测病人的痰液、体液、排泄物,从病理学上诊断病人的疾病,这是他的同时代人闻所未闻的教育方法。他同时还热心的参与社区活动,为学术界和一般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说是现在“医疗服务进社区”的鼻祖。他在宾大的短暂经历充分反映了他和一般医生或者一般的教授不同之处。他从不因循守旧,他的改革也不是改良式的,而是大刀阔斧的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他在宾州大学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为了传播自己的医学教学理念,为了建立有着欧洲传统的新式医学教育体系——完美的实验室和组织良好的医学团队,他淡泊以对低位和权力,毅然离开宾州大学前往巴尔的摩。奥斯勒对学生的教育决不仅限于医学本身,从他离开宾州大学所发表的演说Aequanimitas(《宁静》)就可看出。离别时的演讲,他不谈科学不谈研究,整篇演讲以丰富的典故和优美的词藻论述了一个主题:“培养沉稳与宁静,以善处成功与挫折。”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对我们的这些同胞(病者),一定要待之以无比的耐心,持之以恒久的悲心”。那时候的奥斯勒在美国享有盛誉,他却不以之为傲,谆谆教诲学生对病人要怀有大慈悲心,正是将古罗马人睿智的格言——“宁静”——演绎到了极致。他拥有名望和金钱,但他心中洋溢着的却是医学教育的大版图。他身上的浓厚的人文气息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医师队伍中的许多人面对前辈都应当感到汗颜。188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筹备成立医学院,威廉奥斯勒毫无争议的获聘为附属医院主任和医学院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光,短短几年间,他就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将世界的医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他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称为JH医学院四位创建者(the big four)之一。他建立了美国今天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创了世界医学的新纪元。他深信医学院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般大学的毕业资格,除了要求学生拥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外,他并不限制他们的专业。相反,结合自己的经历,他鼓励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他说:“我们要称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是另外一种学生,是那种心怀理想、眼界开阔,于历史渊源做过深入涉猎,能够洞察生命底蕴的人”。其实,奥斯勒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行走在尘世间却一尘不染;他超负荷的工作,热情却不被每天的劳尘所闷熄;他名噪一时,却仍恬淡自适、沉稳宁静。每天的工作过后,无论几点,他都要坚持读至少15分钟的书,一生读了1900多本书,藏书8000余册。他堪称所有医学生甚至是所有人的楷模。在奥斯勒的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他们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同时引用了德国的住院医师制度和英国的实习生制度,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先经过7-8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的监护病人。他们过着严格的近乎修道士的生活,而这在严格治学的威廉看来,正是“无敌的、彻底的医学考试”。唯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练,才能成就对得起病人的合格的医生。想到去年上海市出台了医学毕业生3年轮转制度引起的轩然大波,先辈们心无旁骛一心治学,充满了对病人的责任感和爱,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思索一番。在教学之外,奥斯勒医师还勤恳的著书立说。他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实验室和诊所还在建立当中,医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他利用空余的时间,编写了《医学原则与实务》(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1892年此书出版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医学院教科书。在英语社会中,奥斯勒医师一下子声名远播。与一般的教科书不同,这本书不仅学术性强、知识面广泛,而且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这本书经历了多次的再版和翻译,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教科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奥斯勒始料未及的美好故事。1897年,一位名叫FrederickT.Gates(1853-1929)的慈善家、商人读到了这本书,书中散发的哲学、人文和医学的大智慧让他印象深刻。而其时Frederick正受雇于John D.Rockefeller,为他的慈善事业提供咨询业务。Frederick因此极力建议洛克菲勒投资医学事业,并最终促成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Rockefeller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New York)”的成立。该研究院的分支后来出资建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所引进的是当时美国最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办学经验。时至今日协和医学院仍是中国乃至亚洲最优秀的医学院。威廉奥斯勒的精神和思想就这样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流传了下来。同年,奥斯勒和Grace Linzee(葛莉丝·林季)——Dr.Samuel W.Gross(萨缪尔·格罗斯医师)的遗孀——结为连理。3年后,他们唯一的儿子Edward Revere Osler(艾德华·莱弗利·奥斯勒)出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剩下的15年中,奥斯勒成就了卓越的医术和医学教育上的世界性的名誉。他的“病床边”教育的理念蔚然成风并且成为了今天医学教育的根基。奥斯勒建立合理的医学教育体系的梦想和坚持完美达成了。1904年,在英国访问时,奥斯勒受邀出任牛津大学钦定讲座教授(royalappointment, the Regius Professorship of Medicine at Oxford University, England)。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多年的超负荷教学、写作、工作虽然让他到达了名誉的顶峰,但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年届60的他有些体力不支。于是在妻子的坚持下,他决定告别自己一手创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回到祖籍工作。在即将离开自己服务了16 年,见证了自己人生辉煌的约翰霍普金斯时,他发表了一篇演说“定期退休(定期退休)”。在这篇演说中他主张,人的创造高峰是从25岁到40岁,过了这个阶段就应该从较高的职务上退下来,转而鼓励并提拔新人。他鼓励在教授中培养一种“来去自如的游牧精神”,他认为任何人才在一个位置上呆的过久了,难免就会停滞不前影响发展,如果一个人年纪增长了而自我认识却退化了,往往会产生自满的情绪,“重大错误的政治与社会政策、全部的坏诗、多数的烂画、大部分的糟小说以及不少不入流的布道与演讲”大多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创作的。这又是一个“奥斯勒式”的极富创新性的观点,可惜这在当时受到了许多的误解和争议。但奥斯勒并不在意,他以一贯的宁静面对时人的诟病,微笑着等待后世的评说。事实证明,他所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仍是一种痼疾。在演讲中,他还回顾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建立以来的发展和进步。这所医学院简直像是他的孩子,他说,“就我个人来说,一生中最感到骄傲的事,就是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临床体系与学院的实习教学结合起来。我的墓志铭——虽然不急于一时——不要别的,只要说我在病房中教导学生即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我的心目中,这乃是自己做过最有用、最重要的事。”一位大医生、大科学家,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最引以为豪的,不是自己数不清的研究成果,不是自己荣获的奖项,不是自己获得的名声和权位,而是教育事业;主动退下工作岗位,不贪恋、不后悔,只是轻轻松松的一个转身——这种胸襟和态度,足以令所有人动容。在牛津大学就任后,他一星期只上一次课,其它的时间都用在期刊的建立、学会的建设和图书馆中,真正如自己在演说中所提出的那样,退出第一线的工作,着重于培养新的人才。他在牛津大学还以好客著称。他在牛津的家被称为“张开的双臂(Open Arms)”,因为他非常好客慷慨,对所有来牛津访问的医生、学者和学生,他都毫无保留的与他们分享他的时间和观点。他这个阶段的演说重心由之前对医学生、医生的教育转移到了医学的人文主义上。他谆谆教诲行医的人,包括医生和护士,要“贴近医学的人性面”。科研之外,他将他的8000多册图书都用来建立图书馆,在他死后,又将整座图书馆捐给了自己的母校麦吉尔大学医学院,他和妻子的骨灰都安放于这座图书馆中。1911年,他被英王乔治五世颁绶男爵爵位。1917年,他唯一的儿子在欧洲战场殉职。奥斯勒心灵的创始在他剩余的年月内都没有恢复。1919年12月29日,他因急性支气管性肺炎卒于英国牛津大学。去世,时年70岁。当时流感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蔓延。老爵士坚持要求为其诊治的医生对其进行尸体解剖,最终证实死因为肺炎。1925年由Harvey Cushing撰写的第一本William Osler传记出版。1994年进入加拿大医学名人堂。作为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奥斯勒医师的演讲以及著作都是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辞藻优美,充满睿智,发人深省。现今困扰我们的许多医学问题,他都早已给出了答案。行医究竟是科学、交易、行业、专业还是某种综合体?奥斯勒在《行医的金科玉律》中是这样说的:“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受到很多引用,确实,从我们选择做医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医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我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来,这就赋予了这个职业一种“神性”。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也不是冰冷的石材,面对着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生命,要求我们不知是用脑子去思考该怎么治疗,还应该用心去感受,去帮助,去安慰。奥斯勒坚持病人应当受到人性化的对待,而不应当被作为一个“有趣的病例”来对待。他说道:“你们即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在沮丧之中的人,你们活得比他快乐的多,碰到你们,他少不了会无理取闹,不免会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这个人的前途未卜,不仅要靠我们的科学和技术,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怀有希望和恐惧的人。”医患关系的矛盾,100年来皆如是,唯一的方法,正如奥斯勒所说——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 (Aequanimitas)所谓宁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有了这样的素质,面临病人病情的瞬息万变时,才能不受影响的专注于专业上的考量;在病人无理取闹时,才能平心静气的去包容处在病痛中的人。奥斯勒还给医学工作者布置了人生的三门功课:碰到无足轻重的冒犯时,当学会沉默以对,养无言之品,消有形之怒,埋首工作,心地自宽;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高于生命的法则若要得以俱足,唯有依靠爱,亦即仁慈。 医生应当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医生应当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而非赚钱、出名等等。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与高尚为邻,与纯真为友。应当以希波克拉底的标准,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说到知识,我们可以不断充实所学以增强能力,不分人等、不分地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伸出援手;说到爱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弱者表现出关怀与亲切,对伤病心怀悲悯,对所有人都给予仁慈;说到正直,则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诚实的对待自己,对待我们的使命以及我们的同业。审视奥斯勒的一生,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等身的著作和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我认为他最持久和最铭刻人心的成就来源于他辅助医学的论著。他在这些演说和文章中表达的对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倡和支持对现在的医务工作者的启迪作用和过去一样深远。在现在这个“后奥斯勒时代”,及时的检视并遵从奥斯勒的学问和智慧显得那么的重要。医生的工作很枯燥,很贫穷,与国外同行一对比,更显得我们相形见绌。然而我们是为生命而来,是为了付出和温暖而来。如果尘世中的生活状态只有一种,那么我会义无反顾的选择高尚。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 现代神经外科之父——哈维·库欣 一名医生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个患病器官,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必须从他的世界来看待这个人。对于人类不可避免的疾病,根本的、有效的预防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我希望能看到有一天,没有手的人也能被任命为外科医生,因为动手术是外科医生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 ——哈维·库欣 哈维·威廉姆斯·库欣是美国着名外科医生,脑外科先驱之一,首次描述了库欣综合征,常被称作“现代神经外科之父”。库欣生在一个医生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一个哥哥都是医生。库欣是家中10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1891年,哈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895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6月10日,库欣和凯特·克罗威尔结婚,两人有5个孩子。由于库欣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研究上,5个孩子几乎都是由精明能干的凯特一手带大的。库欣对外科有浓厚的兴趣,在解剖和处理脆弱组织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天赋。他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完成了外科实习并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接受住院医生训练,曾是威廉·斯图尔特·霍尔斯特德的手术助手。霍尔斯特德对库欣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研究局部麻醉剂不慎可卡因上瘾后,霍尔斯特德离开了医院,由库欣接管外科,这大大推动了库欣职业的发展。在库欣之前,脑肿瘤被认为是不能动手术,任何开颅手术的死亡率都高达90%左右。是库欣将神经外科的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1910年,库欣成功地从右半脑为伍德切除了脑部肿瘤,到1937年退休时,他已经成功切除了2,000个脑肿瘤。当时开颅手术的死亡率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是失血。人大脑中的血管总长度约600千米,外科医生在动手术时难免会破坏一些血管,多数患者就是因此去世的。库欣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发明了止住这种出血的方法。起初,他用家中的金属丝制成一个个小钩,做手术时,他将这些小钩放在动脉周围,一旦动脉破裂,他就迅速小钩末端拉紧,最大程度减少出血。之后库欣改用大量的动脉夹来止血。1911年,库欣发明了第一个血管夹,这种血管夹又称“银夹”或库欣夹。然而,有趣的是,库欣自己从未用过这种血管夹,首个使用这种血管夹的人是他以前的学生、后来的竞争者沃尔特·丹迪。1912年9月,库欣搬到了波士顿,成为哈佛医学院教学医院彼得·布里格姆医院的首席外科医生。他协助制定了医院规定,医院规定在当时还是个新事物。在布里格姆医院,其它医生负责普通外科,而库欣则专注于神经外科。一战爆发后,库欣带着一队志愿者从哈佛来到法国纳伊的军事医院工作,这是在1915年,当时美国尚未宣布参战。之后他组织了一支更多人的军队医疗队伍,先是为英国军队服务,后为美国军队服务。1917年冬,库欣在邻近前缐的医院中不间断地施行各种外科手术。之后他发表了一篇关于战争脑损伤的经典论文。库欣的一生为外科做出了诸多贡献,包括用银夹控制出血、发明了高频电刀以及发明了施行外科手术的技术方法。他的基础科学贡献包括阐述了颅内压动力学,对神经胶质瘤作了病理学分类,在63岁时他还描述了垂体嗜碱性细胞增多症。他利用X射缐诊断脑肿瘤,利用电刺激研究人类的感觉皮层。他在鲍威电烙器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这是他和鲍威一同研发的一种工具。他是20世纪头几十年里世界最顶级的神经外科老师。可以说,库欣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为北美洲引入了血压计。在拜访同事里瓦罗西时,库欣对里瓦罗西通过非侵入性手段测量动脉内血压的方法感到惊讶。1896年,里瓦罗西发明了一种壁挂式水银压力计,压力计的一端与一个充气的橡皮囊细带相连,可用于测量压缩动脉收缩压所需要的压力,即收缩血压值。里瓦罗西的设计是在法国医生皮埃尔·波坦的发明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库欣带回了一个里瓦·罗西的血压计样本,血压值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体征,在哈维·库欣的直接影响下,它的使用像野火一样迅速燃遍整个美国和西方世界。这种血压计一直使用到1905年俄国医生尼古拉·科罗特科夫发明出新的现代血压计,新的血压计用更小的圆形刻度盘压力计替代水银压力计,不仅能测量收缩压,还能测量舒张压。库欣的名字常常与他最着名的发现——库欣氏病——联系在一起。1921年,他在一项研究中报告了一种因脑下垂体功能故障引起的内分泌综合征,他将这种病命名为“多腺综合征”。1932年,他发表了他的研究发现,文章名为《垂体嗜碱细胞增殖:脑下垂体嗜碱细胞腺瘤及临床表现》库欣还获得了1926年普利策传记或自传奖,获奖作品为他写的一部关于现代医学创始人之一威廉·奥斯勒的传记。1930年库欣因他在外科科学上的贡献获得了李斯特奖章。作为奖励的一部分,他受邀于1930年7月在英格兰外科医生皇家学院发表李斯特纪念演讲。1934年,库欣入选瑞士皇家科学院,之后又称为伦敦皇家学会研究员。1988年,美国邮政管理局为纪念库欣发行了一枚45分的邮票,这张邮票是“美国伟人”系列的一部分。库欣不仅有很多手术技能,还发明了许多手术器械,这些器械直到今天还在是使用,其中最出名的是“库欣钳”。库欣钳被用于在颅脑手术中抓取厚的头皮组织。此外,一战期间在法国哈佛大学医疗单位工作时,他还发明了一种可从受伤士兵脑中吸出子弹的手术磁铁。奥斯勒对库欣的影响之一就是激发了他对藏书的兴趣。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库欣收集了大量关于历史医学的书籍,拥有一座个人图书馆。后来他将图书馆捐赠给了耶鲁大学,并说服他的一些朋友也这么做,新耶鲁医学图书馆的历史图书馆就是因此而建立的。耶鲁大学的哈维·库欣/约翰·海·惠特尼医学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关于医学和医学历史的图书。2005年,图书馆在缐发表了部分藏书,包括彼得·帕克系列,林官于19世纪中期画的83幅关于中国肿瘤患者的油画,以及富尔顿写的一部关于哈维·库欣的传记。2010年,耶鲁展出了库欣收藏的所有脑组织样本。